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刑法学犯罪主观方面精品PPT课件
刑法学犯罪主观方面精品PPT课件
2、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间具有内在 联系,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 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
例如:甲在与乙发生冲突时,立即取出手枪,但 究竟只是威胁乙,还是要伤害抑或抑制乙,尚处 于未决定的状态。
三、犯罪故意的种类 (1)认识程度 必然发生
明知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能发生
(一)
直接 故意
明知自己 的行为会 发生危害
a、行为人在预备阶 段是此犯意,在实行
阶段是彼犯意
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 为,或者重行为吸收 轻行为
犯罪故意
“意” 意志因素
希望或 放任危 害结果 的发生
1、希望:是对犯罪事实的 实现具有确定的积极的希望、 欲望。
2、放任:对犯罪事实的实 现虽无积极的意欲,但也不 设法阻止,而是不计后果任 由危害结果发生。
认识因 素与意 志因素 的有机 统一才 是犯罪 故意。
1、任何犯罪的故意都必须同时存在认 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例如:行为人在黑暗处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窃对象而划 火柴,结果造成火灾。
(四)犯罪故意的其他分类 确定故意
1、根据故意认识
内容的确定程不度确定故意
无条件故意
2、根据故意是否
依附于一定条附件条件故意
突发故意
3、根据故意
形成的时间预谋故意
四、犯意转化、另起犯意与行为对象转化的关系
★犯意转化会导致行为人的行为方式、性质产生变化, 因而影响故意内容的认定。
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例如:为了抢劫他人财物而使用暴力,对暴力致他人死亡持放任 态度。
(2)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 危害结果。
例如:丈夫为杀妻,在妻子的食物中投放毒物,明知孩子可能分 食毒药,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的死亡。
2、为了实现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狩猎人为了击中野兽,对可能击中他人持放任态度。
认识 因素
己的行 (2)认识内容:a.行为的内
为会
容与危害性质;b.认识到行为
(必然 会发生何种危害结果;c.认识
或可能) 到刑法规定的某些特定客观
发生危 要件要素,如时间、地点、
害社会 方法、对象或特定身份。(认
的结果 识到行为的社会意义与结果的危害
性质,即法益侵犯性)
社会的结
(1)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
第一节 主观罪过概述 一、主观罪过的概念
(一)概念:
是指刑法规定成立 犯罪必须具备的,行 为主体实施犯罪行 为时,对其行为引 起的危害社会的结 果所持的主观心理 态度。包括故意、 过失以及犯罪动机 和犯罪目的。分为 狭义的主观罪过和 广义的主观罪过。
(二)特征
1、犯罪人的心理态度。
2、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 主观心理态度。
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 死亡罪的区别
3、对正确量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观罪过对法 益的背反态度
犯罪故意-积极侵害法益 犯罪过失-消极不保护法益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一)概念:
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 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 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二)犯罪故意与故意犯罪的区别:犯罪故意 是一种罪过心理,故意犯罪是在这种罪过心 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故意成立的条件
“知” 认识因素
明知自 己的行 为会发 生危害 社会的 结果
1、认识的程度 必然发生 “明知会发生” 可能发生
2、认识的内容
行为性质 行为对象 行为结果 行为的情状
发展 前提和基础
3、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危 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说明 行为人对法益的保护持背反的 态度。
4、是通过故意或者过失体现出 来的,并且是由《刑法》规定 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二、主观罪过的意义 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出于正当防卫的杀人→不构成犯罪 普通的故意杀人→构成犯罪
2、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明知自 己的行 认识 为可能 因素 发生危 害结果
意志 因素
放任危 害结果 发生
(1)认识内容与直接故意相同
(2)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 然发生危害结果?只能是直接 故意;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 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放任是听之任之,前提是具有发生结果 与不发生结果两种可能性,只有这样, 行为人才可能存在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
3、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认识程度
意志因素
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者 定罪意义不同
明知必然发 直接故意 生与可能发
生危害结果
希望危害结 果发生。
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通常是同一的 (行为可以直接表征其主观犯 意),因此,即使不发生危害结 果,也能认定犯罪成立
果,并且 希望这种 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 度。
意志 因素
希望发 生危害 社会的 结果。
为人所明知的那种结果。
(2)”希望”:行为人实施 该行为就是为了追求该危害 结果;发生危害结果就是其
实施该行为的目的。
(二)
间接
故意
是指明 知自己 的行为 可能发 生危害 社会的 结果, 并且放 任这种 结果发 生的心 理态度
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通常是不同一
间接故意
明知可能发 生危害结果
放任危害结 果的发生
的,仅仅根据其行为难以认定其主 观犯意,因此,只有发生危害结
果,才能认定犯罪的成立
★应区分犯罪故意与一般生活上的“故意”
1.犯罪故意具有特定内容,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实施的法 益侵害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或放任态度。
2.一般生活中的“故意”,仅指行为人有意识的实施了 某个行为,但不具有上述犯罪故意的内容。
可以的心理态度。
(1)这里的危害结果指行为人 所明知的危害结果。
(2)放任:是一种不计后果的 心理态度;是一种无所谓希望或 不希望的态度;是附属在行为人 希望其他结果发生的希望心态下 的一种意志因素。
◆ 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 1、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1)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学习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主观方面要件的 概念及其研究意义,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概念 及分类,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的概念及区别,刑 法上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学习重点】犯罪故意的概念和分类、犯罪过失的 概念和分类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学习难点】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区别、犯罪目 的和犯罪动机在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刑法上认 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