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2007学年度工作总结

2006-2007学年度工作总结

2006-2007学年度工作总结2006-2007学年度工作总结教师教育处穆甫国总结提纲:一、在学习中提高二、在提高中工作三、在工作中成长四、在成长中反思五、在反思中进步关键词:思想与修养、业务与教学、收获与体会、问题与不足、设想与改进正文:2006至2007学年,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各个处室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我和教师教育处全体教研员一道,顺利完成了“十五”继续教育工作的总结、验收和评比,完成了“十一五”继续教育启动的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领导与各位教研员汇报本人的思想、工作状况。

一、在学习中提高,本学年的思想与修养教师教育,关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发挥教师继续教育的作用,作为教师教育处主任,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因此,我时刻牢记道德文化之上,学术精神之高的校训,把提高工作能力,为教研员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不断学习管理工作知识,认真钻研管理基础理论,虚心向老一辈及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学习,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加强业务能力提供保障。

2006-2007学年度房山进校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模式,在房山教育服务中展现教研员个人风采》和《项目管理,任物驱动》的工作模式,它是在实现房山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对进校干部与教研员职能的本质要求。

本学年我在“道德文化之上,学术精神之高”的引领下,按照“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带领本处室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进校的“学科工作室建设”精神和《项目管理,任物驱动》的工作模式的内涵,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自己的行动始终与《项目管理,任物驱动》的工作模式相符合,积极推进“学科工作室建设”。

为保障“十一五”继续教育的顺利启动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我认真学习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参加了北京市培训管理者培训,在学习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加深对教师教育的规律和针对性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把握政策、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在提高中工作,本学年的业务与教学(一)本学年的主要管理工作1、做好“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评估和学员办证工作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和扫尾工作,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完善、核对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569人的数据库,完成8479人的结业统计、数据上报工作,结业合格率98.9%。

组织编写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材料汇编11项、共计28.3万字,并编辑成册按时上报北京市师训中心。

完成“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档案13项118种的整理、保存、上报工作。

及时完成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8479人的结业证书制作和发放工作。

上述各项工作保证了“十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圆现报名组班工作已经完成。

另外,我们还争取资源、扩大影响组织开展了如下几项“绿色耕耘”子项目的培训:●“北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初中及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学期我区中小学共76人参加,本学期计划培训40人,将在今年暑假开始集中面授。

●第一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26人参加培训(其中,中学16人、小学10人)。

第二学期“中英远郊区县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计划培训20人,现正在组班报名。

●“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及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学期第一批我区中小学共40人参加。

本学期第二批27人参加,现正在北京教育学院集中面授。

●上学期“北京市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房山区4人参加培训。

●上学期“心理专任教师上岗培训班”房山区学员44人中学教师参加培训。

本学期新招40人的小学班正在进行网上学习。

●上年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性研训”项目房山区学员9人参加培训(小学体育8人、小学数学1人)。

(2)网络培训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网络培训在教师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开展网络培训既能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又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

本学年我们主动联系市级培训机构、开发资源,大力推广网络培训。

首先,我们与北京市教委对外交流中心合作在我区举办第二期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师培训,06年12月15日80名中小学教师分四个班开始为期一年的培训,现培训正在顺利进行中。

其次,我们与北京教育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我区举办第二期心理专人教师培训,共40人参加网络学习,学员反映良好。

另外,我们还利用房山进校网站平台,积极开展小专题和内容多样的网络培训,现房山进校网站平台上有64个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资源,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多年来继续教育占用学员休息时间等工学矛盾的问题。

4、做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和“中学教非所学物理教师培训”等区级重点项目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是区级重点项目,是“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上半年在4所实验校开展各项活动30次,510人次参加培训,撰写讲义11万字,全批全改作业400份80万字。

本学期已在全区推广。

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已基本完成面授任务,两个阶段的实习已经结束,27名一线教师脱产学习一年。

一年来进展顺利,讲课教师撰写讲义60万字。

通过脱产学习,使初中语文脱产培训班教师改变了只凭经验和个体感觉进行教学的状况,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现在27名学员在上课之余正在积极筹备结业和成果展示。

为了解决我区理科教师专业知识欠缺和教非所学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市级培训资源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在我区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学物理培训班,现已完成240课时的面授任务。

此项培训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5、针对薄弱学科做好“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等英语教师培训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其中师资素质是重要因素为此区教委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区第二职业高中开办了“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

本学年是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158人参加,分5个教学班在二职高封闭学习。

全部课程均由外教承担。

寒假课程已经结束,暑期集中培训即将开始。

6、做好“新任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常规工作(1)新任教师培训完成2006届新任教师培训工作,现正在整理档案准备发放结业证书,本年度培训新任教师115人。

(2)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完成1134名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扫尾工作,核实填写证书1298本(含进校164人)。

(3)上报各级各类信息268条。

(4)圆满完成16个各类培训班的班主任工作。

7、组织本处室教研员完成“项目管理、任务驱动”工作情况(1)各学科进行问卷调查2683份,召开培训需求座谈会12次237人次参加,完成调查报告14份。

(2)下基地校集体视导25次,听课238节,指导一线教师作课106节,推荐一线教师作典型研究课25节,并录像。

全体师训教研员均已做完研究课。

(3)指导和参与基地校及学科教研、科研与培训的日常工作36次,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题讲座、研讨、辅导或观摩课18次,其中市级活动5次。

(4)指导和参与基地校科研课题立项14个。

本学年教师教育处出色的完成了“十五”继续教育的扫尾工作、“十一五”继续教育部分项目的启动工作,第三期“绿色耕耘”的全部培训工作和第四期“绿色耕耘”培训的报名组班工作,中学语文教师脱产培训、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等几项大的专题培训。

确保了教师继续教育从“十五”时期向“十一五”时期的顺利过渡。

(二)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身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

在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思想修养,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考勤制度,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学员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学年我承担了北京教育学院06级英语本科班泛读、06中文本科班公共英语、07级科学教育本科班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用真情感动人、用行为影响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

对学员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学员能力的同时使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上课期间我认真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得到了北京教育学院领导的好评和学员的普遍赞誉。

三、在工作中成长,本学年的收获与体会通过半年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是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载体。

基地校建设是落实“源于一线教师,回归课堂教学”培训理念的关键。

一年来的收获与体会如下:(一)完善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市、区、校、合作要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区、学校三级管理和三级培训网络体系,本学年我努力建立和完善了业务指导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与上学期相比,培训职责更加明确、培训体系逐步优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二)转变了培训观念,探索了培训模式随着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有效的利用问题,如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问题等等,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教师培训问题。

以往的教师培训多关注理论,注重“说教”;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操作层面。

本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绿色耕耘的“集中培训——追踪指导——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探索创新出“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母机再造工程”的培训思路。

通过将培训延伸到教师的课堂中,拓展到教师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理论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教师们不仅知道了怎么学,而且知道了如何用。

长期以来困扰教师培训的“学用两张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全新的培训模式得到充分的认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整合了优秀师资,提高了培训质量本学期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加强市、区、学校合作,组织开放的、优势集成的培训师资团队,整体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如:“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师资团队就有5所高校教师、多家教科研机构的10余名专家、7名外国专家及20多位教学一线特级、高级教师参加,这样一个教学团队为这个项目确立了难以比拟的优势。

实践证明,组织好一个开放的、充分合作的教学与管理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的最好方式,也应当是培训开放的最主要形式。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境外优质培训资源,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

一年中,我区除继续组织一些“送出去”的培训外,还在引进资源并使之与自身实施的培训相结合上进行了探索。

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期“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聘请加拿大培训师,对我区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封闭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