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纲要习题

汉语史纲要习题

语音部分复习1.汉语史2.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分为哪几个阶段?3. 分别说说《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4.汉语史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期(以王力分期为例)?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前人怎样研究出上古音韵部的?上古音有多少个韵部?试默写出来。

(按王力观点)6.前人怎样研究出上古音字母的?上古音有多少的字母?试默写出来。

(按王力观点)7.解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对转、旁转、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8.《广韵》声母;2.中古36字母、平水韵9.由《广韵》声母到36字母有何发展变化?10.什么是入声?韵尾入声何时在北京话里消失?11.鼻音韵尾m在北方话里何时转化为n?12.简要说明以下几个字从中古到现代“四呼”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减、家;杯、门;书、住。

13.简要谈谈中古声调的发展演变情况。

汉语史—语音部分练习一、名词解释1.汉语史;2.阴阳对转;3.旁转;4.入声;5.反切;6.古无轻唇音;7.四呼;8.阴声韵;9.阳声韵;10.浊音清化;11.平水韵;12.古无舌上音;12.中古三十六字母;13.上古十一类三十部。

二、填空1.汉语史分为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汉语研究的三个阶段是___阶段、___阶段、___阶段。

3.中古汉语的语音,以___系统为标准。

4.近代汉语语音的一个特点是____在北方话里消失。

5.传统音韵学认为中古声母有,直到十五世纪北方话声母才变为。

这可以由《早梅诗》证明。

声母数目的减少表明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趋于____。

6.广韵的唇音声母已有____之分。

7.中国最古的字典是___。

8.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是东汉___的___。

9.汉代语义研究的代表作品是___、___、《说文解字》和___。

10.元明两代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话活的语言方面。

周德清的___是为北曲而作的。

《中原音韵》11.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___的___。

12. ___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13.汉语语音系统___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趋势。

14.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最主要的标准是。

15.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___,他的著作是____。

16.至迟在的北京话里,韵尾-p-t-k已经消失,由入声的闭口音节变为开口音节。

17. 韵尾-m在北方话里变为-n。

三、问答1. 《广韵》声母与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有何不同?2.汉语史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期(以王力分期为例)?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现代普通话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4.钱大昕说的“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5.什么叫“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6.现代zh ch sh 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7.什么叫尖团音?现代z c s和j q 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他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9.说说你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音有哪些?试从语音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词汇部分1.简要说明上古汉语词汇的概貌;2.简要说明先秦双音词语的结构方式及其发展阶段。

3.简要说明汉语词语构词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汉语词法小结练习1.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表现在()、()、()2.上古汉语使用较多的询问人的疑问代词是__和__。

3.指示代词“恁”的广泛使用是在_宋__代。

4.疑问代词“底”大约出现于_南北朝_时期,疑问代词“若”大概出现于_唐_时期。

疑问代词“那(哪) ”大概出现于_汉末_时期,指示代词“那”和疑问代词“哪”的字形区分始于_五四_时期。

5.疑问代词“什么”产生于__。

6.上古的“两”最初是表示__的事物。

7.中古产生的词头是_D_。

A 有B 于C 阿D 老8.汉语中最早产生的名词词尾是_A_。

A 子B 儿C 头D 者9.疑问代词“孰”主要用于选择,而且只能用于_A_。

A 主语B 宾语C 定语D 状语10.王力先生认为形尾(动态助词)的产生,是_C_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A 上古B 中古C 近代D 现代11.中古产生的第三人称代词有_B_。

A 之、其、伊B 渠、伊、他C 咱、俺D 洒、洒家12.上古指示代词有_ABCD_。

A 其彼B 之斯C 是此D 尔若13.汉语指示代词“那”的源头可能是_B_或_D_。

A 如B 尔C 宁D 若14.动态助词“了、着”产生于_B_至_C_时期。

A 上古B 中古C 近代D 现代15. 汉语中,交与介词和交与连词始终是同一的,如_ABC_。

A 及、与B 共、同C 和、跟D 就、将16. 只能用于主语的疑问代词是_A_。

A 孰B 谁C 何D 奚17.汉代之前汉语初步具有代词系统,但人称代词只有_AB_。

A 第一人称代词B 第二人称代词C 第三人称代词D 无定代词18. “子”是先秦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尾(后缀、虚语素),但其普遍应用是在C以后。

A 先秦B 汉代C 魏晋D 南北朝19. “第”从_C_开始用为序数的词头。

A 秦 D 战国时期 C 汉代B 魏晋20.王力认为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的来源可能是_C_。

A 者B 适C 之D 遮21.上古汉语有基数和序数,但没有_D_。

A 倍数B 分数C 概数D 小数22. “去岁会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此句的“过”是_C_。

A 动词B 趋向动词C 动态助词D 运行动词23.语气词“呢”的源词是___。

BA 你B 尔C 若D 那24. “几”是___汉语就有的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AA 上古B 中古C 近代D 现代25.下面___“得”字近似于动态助词“着”。

ABCDA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白居易)B 更劝残杯看日影,犹应趁得鼓声归。

(同上)C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郑谷)D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韦庄)26.上古汉语中___经常用为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后缀、虚语素),如“块然”。

ABCDA 然B 若C 尔D 如27“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的“侬”是_C_。

A 第三人称代词B 指示代词C 第一人称代词D 第二人称28.上古末期产生的名词词头是_C_。

A 有B 伊C 阿D 老29.“老”是_C_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头(前缀、虚语素)。

A 汉B 魏晋C 唐代D 宋代30.上古时期“之”如果用于定语位置,一定是_B_。

A 第三人称代词B 指示代词C 兼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D 既非人称代词也非指示代词。

31. “山容洗得如烟瘦,地脉流来似乳肥。

”一句中,“来”是—C—。

A 名词B 动词C 趋向动词D 助词32.试述汉语动量词的产生。

33. 试述复数标志“们”的产生过程。

34. 谈谈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的来源。

35. 动态助词“了”的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36.从上古到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37.动态助词“着”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38.“之”从古到今,是如何发展的?39.试述动态助词“了”的产生过程。

40.动态助词“得”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语法部分1.基本词汇的特征是()()()。

2.举例说明汉语词汇中概念改变了名称的事实。

3.从基本词汇发展的事实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异同。

5.什么叫做“引申”?汉语词义的引申可以分为哪三类?举例说明。

6.简要说明汉语词语构词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7.“第”在()用为序数词词头。

8.“这”大约产生于(),()普遍应用。

有时候可写作“者”、“遮”。

9.“那”出现于(),宋代以后沿用至今,“那”来源于指示代词()。

10.双音词“什么”、“怎么”出现于()。

11.简述汉语第三人称的产生与发展。

12.简要论述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13.什么叫使成式?论述使成式的产生与发展。

14.什么叫处置式?汉语历史上有哪几种处置式?试论述“将”字式和“把”字式的产生和发展。

15.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情况?16.在上古哪些结构中,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它们到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17.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18.什么叫被动句?汉语被动意义有哪几种表达结构?试论述汉语被动句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9.从古今汉语句式发展来看,汉语长句的发展表现在哪几方面?20.五四后受外语影响,汉语新兴的句法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