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情”为主题单元备课说明及设计展示以亲情为主题的画【教材说明】本单元选自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涉及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金色花》《荷叶母亲》)。
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选文兼顾散文、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也以此为主题,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散步》《诗两首》(《金色花》《纸船》)《〈世说新语〉两则》。
【参与学校】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整体设计与教学策略孙欣【整体设计】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每个篇目的教学均以主问题引领为主。
●《散步》一课以朗读和人物探究为主。
在熟悉课文的情节发展后,提出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
同时景物描写也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方面。
●《羚羊木雕》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中我们依旧以朗读和人物分析作为重点。
第一课时,首先倾心朗读走入课文,然后整体感知: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为第二节课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提出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完成。
本课还设置了辩论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准备几个亲情故事来引导学生,使辩论双方达成共识,解决难点――友情需要珍视,亲情需要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金色花》的教学分7步。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2.自读诗歌,初步感受;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4.整体感知;5.比较阅读;6.质疑拓展;7.文章写法的渗透。
●《荷叶母亲》。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思考:“这首散文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是精彩朗读展示,配乐朗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接着进入主问题探究:“为什么作者看到荷叶能想到母亲?细读课文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谈谈你的发现。
”最后是仿句练习。
●《拥你入睡》。
第1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2步配乐自读,整体感知;第3步圈点勾画,精彩展读;第4步揣摩语言,品味真意;第5步总结方法,学以致用;第6步妙语佳句,开启文思;第7步自读家信,感悟亲情;第8步真情告白,回馈亲恩;第9步教师寄语,激情勉励;第10步特别作业,延续感动。
此课开发“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是一个亮点。
第7步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写一封信,倾述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风筝》一课略讲,通过主问题“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贯穿全文的教学。
【教学策略】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把《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作为重点篇目,每人选择其中两篇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
将《风筝》作为略讲篇目。
《风筝》过去一直是讲读篇目,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处理成详讲篇目呢?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年龄较小,而《风筝》写作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年幼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很难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中所表达的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的悲哀。
所以根据学情我们组决定不按以往的教学把它处理成详讲重点篇目,而是处理成略讲篇目,而把贴近我们生活的《散步》《羚羊木雕》《拥你入睡》等篇目作为详讲篇目。
刘爽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与家长沟通的感受,将《拥你入睡》作为详讲篇目。
张宁老师所任课班级学生特别喜爱朗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便将《散文诗两篇》确定为详讲篇目。
我也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作为详讲篇目,将《羚羊木雕》处理成略讲篇目。
李婷婷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把《羚羊木雕》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
同时,备课组把《散步》确定为详讲篇目。
因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散步》教学设计?笥付纪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与方法: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难点:理解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尊敬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谐家庭的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播放《我爱我的家》)导语:听到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一首优美的歌曲激起我们对家的美好憧憬。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能给我们温暖,家能给我们信心,家能给我们力量。
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人生腾飞的加油站。
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温馨和美的家。
【设计意图】运用歌曲创设情境并对“家”加以阐述,用歌曲的优美旋律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同时用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他们对“家”的认真审视。
二、课文初体验此环节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轻松走进课文。
1.找出陌生字词。
(提示写法、字的意义,重基础,强调字音和写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请8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自评朗读的效果,使学生学会在朗读中抒发情感。
)3.为了检查阅读效果,回答屏幕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
②散步的人有哪些?③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勾画圈点,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
三、自主、合作、探究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他/她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探究文章的人物(小组讨论)。
①“我”――孝顺;“母亲”――慈祥;“妻子――贤惠;“儿子”――懂事。
②这种浓浓亲情还体现在文中的哪些细节中?(预设: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
反映了“我”的家庭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交流对这一句话“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理解。
④你认为这个家庭怎样?你对这个家庭中成员怎样评价?(预设:互敬互爱,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母慈、子孝、媳贤、孙乖。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为什么设置这个主问题呢?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家人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的和谐家庭的氛围,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互敬互爱;第二,家庭成员有责任感。
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把人物性格分析和找体现亲情的句子作为切入点。
在分析人物时我们进行了多种预设:首先,学生选择的人物可能不同,引导他们针对先提出的一个人物充分分析,分析透。
其次,寻找的关键语句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但是并不突出,要引导学生理解该句人物的重要特点。
比如:当分析“我”这个形象,总结出“孝顺”这一性格特征时,可能会有学生选择最后一段作为关键语句,此时要指导学生理解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在探究中总结学法,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寻找相关语段、判断描写方法、透析心理性格。
四、美读课文,加深体会(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3.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4.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闪耀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
通过美读课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深层感悟,对人性美的理性思考。
五、拓展延伸分享你的亲情故事,编写一条150字内的短信发给你的亲人,注意推敲文字,尽量做到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散步之美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
所以,课到这里,我们又一次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设计讲述亲情故事这一环节,即通过这一活动,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解读。
六、结束语(同步播放《相亲相爱》配片)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我们无时无地不沐浴着爱的阳光。
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有了爱,家庭才更温馨;有了爱,社会才更和谐。
人世间一切的情与爱需要我们慢慢参与、品评,我们的家庭才会和美,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一份特殊的“作业”:懂事的你请在晚餐时给爸爸盛一碗饭,临睡时给妈妈捶捶腿,这不是一项作业,而是一份亲情的传递。
教学反思:《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
我们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真正体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不但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散步》一文语言具有层次美、节奏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
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也因量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有些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变通,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灵活补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笥李婷婷一、教材分析《羚羊木雕》一文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描写细腻,中心突出,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少年之间朋友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分析本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亲情。
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相对其他几篇而言,本文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似乎有些从反面说理的味道。
我想编者一定是要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因此,备课组经过研讨将此设置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角色朗读。
理解矛盾冲突。
难点:结合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倾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3.学会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真诚无私的友情,明白亲情需要互相理解、尊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景回现:让学生通过朗读重温情节。
走入课文情景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探寻这次家庭矛盾双方人物的思想倾向,探讨人的不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