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十家
一、三教九流十家
1.三教:儒、道、佛。
2.九流: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出自汉代刘向、刘歆编撰的《七略·诸子略》。
3.十家: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
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
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二、佛教
1.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
佛教则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派系。
2.创始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三、儒教
1.孔子:名丘,字仲尼,至圣,《春秋》,兴办私学(杏坛讲学)。
学生三千,居于七十二圣贤之首的是颜回。
(1)儒家四配:颜回、曾子、孔伋、孟子。
(2)核心观点:仁、礼。
(3)《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
(4)《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思想)
(5)《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7)《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
(8)《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
(9)《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2.孟子:亚圣,孟子善辩。
(1)《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仁政)
(2)《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仁义)
(3)《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
(4)《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性善论)
(5)《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本,民贵君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6)《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
(7)《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
3.荀子:后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1)《荀子·荣辱》:“人之生也固小人。
”(性恶论)
(2)《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化性起伪)
(3)《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民本,君舟民水,李世民常用)
(4)《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实践重要性)
(7)《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重要性)
(8)《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外因重要性)
(9)《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质量互变)
(10)《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四、道教
1.老子:丰富想象力、抽象哲理、辩证思想。
(1)《道德经》:又称《老子》,“万经之王”,《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
2.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漆园傲吏。
作品:“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
(2)《庄子·人间世》:“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4)《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学习重要性)
(5)《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五、墨家
1.墨子:科圣,“平民圣人”,中国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圣人。
推理与叙事结合。
与儒家并称“显学”。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六、法家
1.韩非:善用寓言。
(1)《韩非子》:守株待兔、买椟还珠、滥竽充数。
(2)《韩非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于一身。
(法术势)
(3)《韩非子·扬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集权)
(4)《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变法)
(5)《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法治)
(6)《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7)《韩非子·显学》:“使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干部选拔)
2.管仲: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东方法家”即齐法家。
管鲍之交、老马识途。
(1)《管子》:“以人为本,礼法并用”。
(2)《管子·乘马》:“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3)《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重农思想)
3.商鞅:“西方法家”即秦晋法家。
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1)《史记·商君列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七、其他
1.公孙龙:名家。
辩论名实。
白马非马。
2.吕不韦:杂家。
奇货可居、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3.邹衍:阴阳家。
“五德终始”。
4.苏秦:纵横家。
合纵。
锥刺股、前倨后恭。
孙敬:汉,头悬梁。
5.张仪:纵横家。
连横。
6.孙武:兵家。
兵圣,《孙子兵法》。
三令五申。
(1)《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
(2)《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孙子兵法·作战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7.孙膑:兵家。
《孙膑兵法》。
田忌赛马。
(1)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2)马陵之战:围魏救赵、减灶计。
8.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南橘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