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拓展: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声。

知识点3:声速知识提炼: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每秒(m/s),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拓展:(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3)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介质直接传入人耳而听到的声音叫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人耳的声音叫回声,要想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或等于0.1秒,若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知识点1:听到声音的过程:知识提炼: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传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就听到了声音。

拓展: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引起人听力下降或失去听觉,形成耳聋。

耳聋分两种,一种是传导性耳聋,是由于传导部分出现了障碍引起的,(如外耳道闭锁畸形、外耳道被异物堵塞、中耳积液、鼓膜破裂、耳垢、耳硬化致使声音无法由外耳道、耳膜或中耳传导至耳蜗神经)听觉神经并未损坏,可以治疗或通过其他途径听到声音:另一种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伤而引起的,这类耳聋不易医治。

知识点2:骨传声知识提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拓展: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传声,是指声波不通过外耳道、鼓膜、听小骨等,而是通过头骨、颌骨直接传到听觉神经,很多患传导性耳聋的人都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人听到自己说话声主要也是通过骨传导。

知识点3:双耳效应知识提炼: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生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产生立体感。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知识点1:音调知识提炼: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

(1)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是“hz”。

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就越大。

(2)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的听觉频率在20hz---------XX0 hz之间。

拓展: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振动的频率是由物体的材料、长短、粗细和结构等因素决定的。

知识点2:响度知识提炼: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平时所说声音的大小。

(1)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即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因此增大响度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减小声音的分散。

知识点3:音色知识提炼: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点1:噪声的来源知识提炼: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拓展:与噪声相对,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做乐音。

判断某种声音是噪声还是乐音,出发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知识点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知识提炼:分贝(db):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知识点3:控制噪声知识提炼:(1)防止噪声产生(或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或在人耳处减弱)。

拓展:噪声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因此设置屏障是阻断噪声传播的常用方法;声音遇到松软多孔的物质时,声波进入后会被消耗能量而减弱,因此松软多孔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第五节声的利用知识点1:声与信息知识提炼: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超。

蝙蝠利用回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

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即到障碍物距离至少为17m)才能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s=vt÷2知识点2:声与能量知识提炼:声波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清洗钟表,除去结石。

一、声学口诀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

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

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知识点1:光源知识提炼: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太阳、恒星、萤火虫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行星都不是光源。

知识点2: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提炼:(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影子的形成。

(2)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拓展:(1)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假想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模型法。

光线就是一种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模型。

知识点3:光速知识提炼:(1)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299792458 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般取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2)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它表示光以真空中的速度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知识点1:光的反射知识提炼:光射到物体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拓展: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当光射到透明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

注意:光发生反射时,光返回原介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传播速度不变。

人之所以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知识点2:光的反射定律知识提炼:光的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提炼: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注意: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知识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提炼:(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和物体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拓展: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知识点2:虚像知识提炼: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虚像:点s发出的光,一些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图中s′处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发光点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光屏接收。

知识点3:球面镜知识提炼:如果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用球面的内表面做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简称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手电筒的反光镜、太阳灶等都是利用凹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制成的。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简称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汽车的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都是利用凸镜的发散作用来扩大视野的。

注意:球面镜反射时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四节光的折射知识点1:光的折射知识提炼: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知识点2:光的折射规律知识提炼: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

拓展:(1)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是0°,折射角也是0°。

(2)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第五节光的色散知识点1:光的色散知识提炼: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不能分解的光叫单色光。

知识点2:色光的混合知识提炼: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知识点3:物体的颜色知识提炼:(1)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透明体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色光(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反射和它颜色相同色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了。

拓展: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颜色的光;白色不透明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不吸收任何一种色光;黑色不透明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不反射任何一种色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