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

“使”,出使。

“至”,到。

“塞上”,边塞。

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

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

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

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

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

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

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

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

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

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

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

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

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教师小结:《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

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

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十五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水调歌头,词牌名。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

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

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 (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