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论文:观察 解读 支持——以《蚂蚁探秘》活动为例,谈中班幼儿学习活动的跟进支持

幼儿园论文:观察 解读 支持——以《蚂蚁探秘》活动为例,谈中班幼儿学习活动的跟进支持

观察解读支持——以《蚂蚁探秘》活动为例,谈中班幼儿学习活动的跟进支持【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主题《爬爬乐》的第一层次会爬的动物中“蚂蚁工坊”游戏是通过观察、记录、发现蚂蚁的秘密展开的探索活动。

教师根据活动的需求从提供适宜的材料、探索的方法来跟进幼儿的学习,梳理跟进策略,拓展幼儿的经验。

【关键词】中班幼儿学习活动跟进支持一、背景生动鲜活的、具体的、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幼儿感兴趣,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习的。

本探究活动的内容源于他们最为熟悉且感兴趣的小蚂蚁。

在《爬爬乐》主题中,根据主题脉络的推进,根据第一层次“会爬的动物”的活动目标,在科学区投放了“蚂蚁工坊”,引发幼儿去观察、探索,习得主题经验。

二、实践——《蚂蚁探秘》活动的跟进支持《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熟悉事物和现象,兴趣更为浓厚。

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

(一)从幼儿对话中,捕捉信息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其对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的体验感受,往往在动作、语言中得得以自然流露。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点,解读到幼儿的学习需要。

案例1:蚂蚁长什么样活动区开始了,孩子们对科学区的“蚂蚁工坊”非常感兴趣,大家议论纷纷。

许泽:蚂蚁有四只脚。

甜甜:不对不对,蚂蚁有很多脚。

栾相泽:蚂蚁头上还有两只脚。

夏一天:蚂蚁的脚怎么长在头上呀?王琥城:老师,蚂蚁有眼睛、鼻子、嘴巴吗?甜甜:太小啦,看不到。

学习需要解读: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幼儿对蚂蚁的外形特别感兴趣,蚂蚁小,看的不清楚,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更加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学习需要支持:在活动区投放放大镜,以便幼儿更加仔细地观察;放大镜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为幼儿提供放大镜一方面增加孩子探索的兴趣,便于幼儿指向蚂蚁外形的感知。

另一方面能够使幼儿了解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更多精确的信息,看到我们看不清的东西。

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操作”获得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方法。

而适宜的材料提供,是保障幼儿开展学习活动的必要保障。

材料提供是否符合幼儿当前经验、是否符合主题经验,是否有助于推进幼儿学习的适宜挑战,都需要教师对幼儿操作行为进行观察解读,从而形成准确的判断。

(二)从幼儿的作品中,挖掘信息记录是幼儿活动过程的体现,是幼儿的一种表征方式;记录也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是幼儿自己读得懂的书,所以我提供记录纸让幼儿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呈现孩子有趣的探索与发现,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的目标。

为幼儿提供记录纸,通过画图的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

记录纸上留下的“痕迹”,是对幼儿学习需要最好的解读载体。

案例2:我画的蚂蚁浩浩拿着放大镜对着蚂蚁工坊观察了很久,于是他坐下来,拿起纸和笔,一边画一边说:快看快看,我的小蚂蚁画好了。

黄雨泽对浩浩说:蚂蚁头上还有一对触角。

豆豆:蚂蚁有黑黑的身体,还有六只脚,老师对吗?老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可以把你们看到的记录下来。

许泽一边画一边说:老师,我画的是蚂蚁在走迷宫。

安琦:我画的是两只蚂蚁在说悄悄话”。

果果:我画的是很多蚂蚁挤在一起,睡懒觉。

杨芷轩:老师,蚂蚁在排队我画下来。

学习需要的解读:《指南》中指出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支持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孩子们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楚的看到蚂蚁的外形,自然也就发现许多问题,“蚂蚁在走迷宫?蚂蚁在说悄悄话?蚂蚁挤在一起睡懒觉?”等等,孩子们有了疑惑,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孩子们从一开始无目的观察向带着任务有目的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外形特征。

同时还发现了蚂蚁有趣的活动。

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蚂蚁都是千篇一律,蚂蚁的脚都是用一条直线来表示的,因为蚂蚁是在不停地爬,孩子们不能很好记录蚂蚁爬的动作,需要借助照片来帮助他们更清楚记录蚂蚁的动态,引导幼儿记录有意义的探究过程,不断支持幼儿的学习。

学习需要的支持:中班幼儿的记录是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常常主次不分,较难抓住关键信息,记录的坚持性较差,我们需要支持幼儿用多种方法记录探究过程。

一是提供可以拍照的旧手机,更好的帮助幼儿记录看到的瞬间。

提供拍照手机基于一方面,用照片的形式记录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事实,能更加清楚的看到蚂蚁爬行的动态,便于幼儿有效记录,另一方面,用多种探究的方法来观察蚂蚁有趣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二是提供四宫格记录纸,按顺序记录探究的过程,通过有意义的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讲到,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力工具,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通过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建立在事实之上。

之所以我提供四宫格记录纸引导幼儿有序的记录蚂蚁活动的内容,帮助幼儿能清楚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能促使幼儿分散的视点聚焦于观察的重点内容,从而能提高中班幼儿观察与探究的目的性、针对性、持续性。

(三)从幼儿的困惑中,启发信息追随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学习路径,我们追随幼儿,逐渐从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走向关心蚂蚁的生活习性,观察蚂蚁钻洞的路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蚂蚁的活动,是新的探究内容。

而新内容的产生,必然会带来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探究问题,幼儿产生新的疑惑,这些便是幼儿新的挑战与学习点,同时也需要教师敏锐捕捉,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习得新经验。

案例3:蚂蚁吃什么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始了,周昕瑞:快来看,快来看,蚂蚁挖了好多洞洞,孩子们一拥而上,大家好奇蚂蚁是怎么挖洞的。

余陵逸:它们在什么时候挖洞的?它们是怎么把洞里的东西搬上来的呀?姜谨萱:蚂蚁的力气有这么大吗?于是小朋友们都要探个究竟?大概十多分钟过去,泽泽在记录纸上认真的记录蚂蚁的活动,他在标有数字1的格子里画着一个圈圈和一只蚂蚁,数字2的格子里画着好多圆圈和两只蚂蚁;在数字3的格子里画着好多圆圈和好多蚂蚁;在数字4的格子里画着一排蚂蚁和好多圆圈。

余凌逸则是一边拍照,一边记录照片上的内容。

一旁的小米则把刚吃剩的苹果咬碎在喂蚂蚁,问羊逸:蚂蚁这么多天不吃东西会饿死吗?羊逸说:会饿死的,我们明天从家里拿点好吃来。

泽泽:蚂蚁喜欢吃米饭。

姜谨萱:蚂蚁喜欢吃糖果。

余凌逸:老师,蚂蚁喜欢吃面包、牛奶、水果吗?老师:你们可以从家里拿一些食物来喂蚂蚁,这样你们就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了。

学习需要解读:案例中,泽泽在四宫格记录纸上有顺序的记录了蚂蚁活动的过程,能清楚的看到蚂蚁活动的过程,余凌逸则用了拍照和画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记录。

可见,孩子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不是本阶段幼儿的困难点。

而新话题小蚂蚁好多天不吃东西会不会饿死成为幼儿认知的疑难,学习需要支持:大家讨论蚂蚁喜欢吃什么?决定给蚂蚁带食物。

我们需要及时准备食物,引发幼儿探索蚂蚁喜欢吃什么,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提供画有食物的记录表,用符号“√”记录蚂蚁喜欢的食物。

同时,需要补充幼儿关于蚂蚁怎么吃的认知经验,例如故事、视频资料的及时补充。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鼓励、肯定孩子,并将之加以引导。

在游戏中,当孩子出现争论、矛盾、困惑时,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观察、询问,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并支持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

(四)从幼儿的行为中,拓展学习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儿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会产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随着蚂蚁工坊持续有效的学习活动,蚂蚁的更多秘密被幼儿发现。

伴随而来的围绕蚂蚁的探求行为更为开放和多元,此时更需要教师梳理重要信息,形成新的学习探究。

案例:4蚂蚁逃跑了从蚂蚁工坊传来尖叫声,原来是一只蚂蚁逃出来了,小朋友乱成一团,许泽赶紧向老师求救“老师,快把蚂蚁抓进去,蚂蚁可是会咬人的”章熠航拿来了一根棒冰棒,想把蚂蚁挡住路,可惜,蚂蚁爬到了棒冰棒上,根本就拦不住,还一直往手的方向爬,章熠航急忙扔了棒,姜谨萱胆子可大了,直接用手去抓蚂蚁,结果手捏的太重了,蚂蚁被捏死了,结果这个事故引发了同伴对他的极度不满。

学习需要解读:在游戏中,孩子试图同“造路”的方式引诱蚂蚁回家,但是蚂蚁并不听指挥。

引发一系列“事故”与矛盾,幼儿产生了不适宜的行为。

蚂蚁怎么“走路”、如何吸引蚂蚁、怎么做才会不伤害蚂蚁等成为幼儿的新困惑,也是幼儿的新学习。

学习需要支持: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讨论“蚂蚁逃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引蚂蚁?”为幼儿创设抓蚂蚁的场地,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探索怎么抓蚂蚁并提供记录表记录用了哪些材料,是否成功。

在记录表上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知识是在幼儿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

幼儿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形成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集体、小组、个别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创造开放地探究环境、提供多维的探究形式等,是幼儿学习的拓展。

在拓展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幼儿探究行为中,围绕主题学习与探究兴趣,做一定的梳理与导向。

三、收获(一)观察游戏,捕捉关键信息《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教师要注重观察,并以观察为先。

准确地了解幼儿在学习中的需要和表现。

在由”蚂蚁工坊“引发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跟踪观察幼儿的游戏,从幼儿的对话、作品、困惑、行为中捕捉关键信息,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为幼儿提供材料、方法及拓展经验等多方面的支持,满足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二)解读游戏,跟进探究需要在游戏中解读幼儿的需要是为了更好了解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在“蚂蚁探秘”的案例当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对话、作品、困惑及行为的解读,及时地了解它们的需求,跟进探究支持。

在幼儿对话中得知他们对蚂蚁的外形特征非常感兴趣时,教师及时提供放大镜和记录纸,为他们进行记录支持;在记录中发现幼儿不光对蚂蚁的外形特征感兴趣还对蚂蚁活动也感兴趣时,教师则为幼儿提供多种记录方法,来满足他们孩子多种记录的需求;在幼儿讨论“蚂蚁不吃东西会不会饿死?蚂蚁喜欢吃什么?的困惑中,提供故事、视频等,来满足幼儿认知经验的需求等等。

随着学习活动的进程,不断调整策略,关注孩子的需求,跟进探究的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