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村居的优秀教案【篇一:《村居》教学设计】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猜谜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2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咏柳》贺知章碧玉….不知….《春雨》杜甫好雨知时节…《春望》孟浩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
《春晓》、《绝句》志南沾衣欲湿…《游园不值》等)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课题《村居》。
清朝文人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这是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诗如一幅美丽的通俗画——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1释题:在乡村居住。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读后检查:(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名朗读,正音。
(3)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1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2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3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4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情画意。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指导说写。
1 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4指导改写。
确定改写的人称。
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改写。
)想象经过,确定重点。
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色。
他仅仅只是看了一处吗?不是的。
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
)学生用十多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改写。
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指导、表达、批改、评讲揉合在一起。
不仅要评讲学生所选择的人称、文章重点、还要注意基本的语言表达。
)五、作业: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抄写这首诗。
板书:村居草长莺飞儿童散学醉春烟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景)早春(人)【篇二:村居二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教案】4村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1.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
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学习一、二句1.指名读第一句。
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2.指名说,老师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
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
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10.指名反复该。
老师指导。
(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
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
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板书设计【篇三:农村小学二年级《雷雨》公开课教案】《雷雨》教学设计天星小学:潘晨18、雷雨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和图文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观察日记的写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挂图、播放器、自制蜘蛛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两组词语,谁会读?蒙蒙细雨倾盆大雨春雨绵绵狂风暴雨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雨的)板书:雨。
2、是啊,雨是有脾气的,它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你们听,它来了!(播放雷雨声音)这是什么雨?板书:雷。
二、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黑压压乱摆黑沉沉垂头丧气彩虹逃走了蜘蛛一阵大风越来越亮蝉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边读边划分自然段,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第二课时:一、复习生词,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生字词。
2、播放课文朗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一)、研读“雷雨前”:1、朗读1-3自然段,出示挂图1:同学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乌云、树、蝉2、比较2、3自然段,和1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想象2、3自然段)——树被大风吹得乱摆,蜘蛛赶紧逃走了,电闪雷鸣。
3、分析重点语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乌云的多、厚。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一声不叫。
”强调没有一丝风,形容天气很闷。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是一场狂风;“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快。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用自制教具让学生区分“垂”和“掉”。
垂:东西一头往下挂,形象地写出了蜘蛛随着蜘蛛网下落的情景,让人感到风特别大,连蜘蛛也害怕。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写出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用播放器播放雷声并把音量慢慢调高,让学生感受“越来越”这一词。
4、点名用“越来越”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二)、研读“雷雨中”:1、出示挂图2,结合文字观察挂图,和雷雨前做比较。
2、分析重点语句:——“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个“哗”体现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看不清”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慢慢地变小。
3、点名用“渐渐地”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三)研读“雷雨后”:1、出示挂图3,观察雨后有哪些变化。
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分析重点语句。
——“一条彩虹挂在空中。
”“挂”字让人感觉像是谁把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一样。
——“蜘蛛又坐在网上。
”“坐”字让人体会到雷雨过后,蜘蛛又是那么悠闲、愉快。
板书: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强调:整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四、生字指导(我会写):1、2、3、学习“垂、逃”的笔顺。
学生书空,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个别同学写字的占格。
五、作业布置:1、用“读读写写”句子中带点的字造句。
2、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18、雷雨(时间顺序)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雷雨中:雨下起来——越来越大——渐渐变小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七、教学反思:《雷雨》这篇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公开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考虑到我们班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比较吵闹,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我准备挂图和播放器以及其它自制教具。
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教具的学生来说,感觉很新鲜,整堂课的注意力都跟着老师走,这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