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静钻根植桩。
为端承摩擦桩,以桩端全断面进入卵石层不小于为主要终孔条件。
各楼幢桩长范围及桩数如下:1#楼:桩长约65~67m;桩数77根;2#楼:桩长约66~68m;桩数76根;3#楼:桩长约67~68m;桩数94根;4#楼:桩长约67~69m;桩数98根;5#楼:桩长约67~69m;桩数124根;6#楼:桩长约65~67m;桩数116根;7#楼:桩长约66~67m;桩数102根;8#楼:桩长约65~68m;桩数114根;9#楼:桩长约66~68m;桩数99根;10#楼:桩长约66~68m;桩数105根;总共1005根.桩基与承台连接为第一节桩,依次类推.配桩如下:第一,二,三,四节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0浙G22),型号为PHC600 AB130-15,15,15,X(此X段配桩长度为满足设计终孔条件后,根据各楼幢桩长范围及现场地质状况自行配置);第五节桩采用: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2012浙G37),型号为PHDC 650-500(125)AB-600/500-15 C100,施工时,钻孔直径为%%130750.桩端扩底,扩底直径Db=1125mm,扩底部分高度Lb=。
桩顶标高为所在处承台底标高+ 本类型桩为承压桩,单桩竖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3450kN, 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本类型桩适用于1#~10#楼。
2.表示静钻根植桩。
为端承摩擦桩,以桩端全断面进入卵石层不小于为主要终孔条件。
桩长约65~69m;桩数为803根。
桩基与承台连接为第一节桩,依次类推.配桩如下:第一,二节采用: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2浙G-36),型号为PRHC 600(110) I -15,15 C80 第三,四节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0浙G22),型号为PHC600 B 110-15,X(此X段配桩长度为满足设计终孔条件后,根据各区域桩长范围及现场地质状况自行配置);第五节桩采用: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2012浙G37),型号为PHDC 650-500(100)AB-600/500-15 C80 施工时,钻孔直径为%%130700.桩顶标高为所在处承台底标高+ 本桩位平面图中,桩心处索引线上所注内容即为抗拔桩锚固钢筋,此部分钢筋应沿PRHC桩外边均匀布置,未注明桩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20 本类型桩为承压兼抗拔桩,单桩竖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2350kN,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1000kN, 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20的,其相对应的拉力标准值为:500kN;灌芯处钢筋为6%%13220,%%1308@200;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22的,其相对应的拉力标准值为:600kN;灌芯处钢筋为6%%13220,%%1308@200;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25的,其相对应的拉力标准值为:780kN;灌芯处钢筋为6%%13220,%%1308@200;抗拔锚固钢筋为12%%13220的,其相对应的拉力标准值为:1000kN;灌芯处钢筋为6%%13220,%%1308@200;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本类型桩适用于裙楼,12#楼及扩展地下室。
3.表示静钻根植桩。
为端承摩擦桩,以桩端全断面进入卵石层不小于为主要终孔条件。
桩长约65~69m;桩数为461根。
桩基与承台连接为第一节桩,依次类推.配桩如下:第一,二节采用: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2浙G-36),型号为PRHC 600(110) II -15,15 C80 第三,四节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0浙G22),型号为PHC600 B 110-15,X(此X段配桩长度为满足设计终孔条件后,根据各区域桩长范围及现场地质状况自行配置);第五节桩采用: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2012浙G37),型号为PHDC 650-500(100)AB-600/500-15 C80 施工时,钻孔直径为%%130700.桩顶标高为所在处承台底标高+ 本桩位平面图中,桩心处索引线上所注内容即为抗拔桩锚固钢筋,此部分钢筋应沿PRHC桩外边均匀布置,未注明桩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20 本类型桩为承压兼抗拔桩,单桩竖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2350kN,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1250kN, 抗拔锚固钢筋为6%%13232的,其相对应的拉力标准值为:1250kN;灌芯处钢筋为6%%13222,%%1308@200;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本类型桩适用于裙楼,12#楼及扩展地下室。
4.本工程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5.静钻根植桩技术要求:设计要求1)本工程采用静钻根植桩.2)静钻根植桩均采用在端板上焊接锚固钢筋,且加桩顶填芯区插筋与承台连接方式.钢筋沿桩周围均匀布置,钢筋伸入桩内的长度同填芯混凝土灌注深度.承压桩锚固钢筋及填芯区插筋锚入承台长度不应小于35d(d 为桩身纵筋直径),承压兼抗拔桩锚固钢筋及填芯区插筋锚入承台长度见抗拔桩与承台连接示意,其他详见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2浙G-36) P36,37页(不截桩桩顶与承台连接详图及抗拔桩桩顶与承台连接详图)。
承压兼抗拔桩的端板厚度、焊接坡口尺寸、连接板尺寸、连接钢板与端板及抗拔锚固钢筋的连接应根据本工程不同桩型的具体承载力要求由厂家重新进行加强设计、定制且不得低于相应图集要求;端板应设置端板锚固筋,与非预应力钢筋等强度连接(包括试桩与工程桩)。
3)桩顶的填芯混凝土应灌注饱满,对承压桩,灌注深度不得小于1m;对抗拔桩,灌注深度若无另行标注,均不应小于3m。
填芯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承台提高一级,且不得小于C30,且应在填芯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
当振捣困难时,应采用微膨胀自密实混凝土浇捣,性能等级采用一级。
试桩灌芯同此要求。
4)桩顶伸入承台50mm,桩与承台连接除已注明外参照《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3)5)+相当于黄海高程见建筑.抗浮水位设计高程为室外地坪标高6)抗拔桩按地下室顶板覆土计算,如实际景观布置覆土深度小于此值,应在施工前明确,以便重新复核桩设计.7)施工要求1)工程桩在施工前必须试成孔,以便核对地质资料,检验所选用的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是否适宜,如出现缩颈、坍孔、回淤过厚等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现象时,应拟定补救措施或重新考虑施工工艺。
本工程的试成孔位置为静载荷试验桩孔位(见平面图所示)。
2)施工前应通过试桩确定钻机速度,沉桩深度,水泥浆水灰比等工艺参数;测定水泥浆从输送管到钻机喷浆口的时间。
3)钻孔过程要使用定位检测尺确认平面位置,使用2台经纬仪互成90°进行垂直度监测并校正,垂直度精度为%,水平位移偏差不大于50mm。
4)施工时若因故停浆,应在恢复喷浆前,将搅拌机头提升或下沉后再喷浆施工。
因搁置时间过长产生凝结的浆液,必须作为废浆处理,严禁使用。
5)扩底操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分3~5次逐次完成,扩底完成后,钻杆上下反复升降2~4次,保证桩端水泥浆的均匀。
升降幅度为扩底部位的高度。
6)桩端水泥浆水灰比为,强度不低于20MPa(试块强度);桩周水泥浆水灰比为;水泥浆的水灰比应严格按照要求配置,并取样用比重计检测比重,对不合格的浆液作废浆处理。
7)桩端水泥浆注入量为扩底部分体积的100%,注浆时上下反复升降钻机,确保全部注入扩底部位,桩周水泥浆注入量为(钻孔体积-扩底部分体积)*30%.注浆时应根据提升钻杆的速度确认相匹配供浆流量,保证水泥浆在孔内上下整体均匀分配。
8)注浆的工作流量可调节,额定工作压力不宜小于。
9)在桩端水泥浆注入后2小时内,必须开始进行植桩。
10)桩的植入应和钻孔、水泥浆喷射保持连续,避免水泥浆喷射时间过长后植桩。
植桩过程中必须采用检测尺对桩进行定位。
11)本工程各节桩的连接采用CO%%1422%%143气体保护焊焊接,焊缝要求按照图集《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2012浙G37等。
12)工程桩各参数标准(如水泥浆注入量,水灰比等)不得低于设计试桩实际参数值。
13)应对桩架的安全稳定性做验算,满足钻机的安全使用要求。
14)抗拔桩原则上不允许截桩。
若确实有意外状况,需截桩,施工方不得私自处理,需通知设计方,由设计方出具桩头部分的加强措施。
15)静钻根植桩的施工其它要求详见《静钻根植桩基础技术规程》Q/NZD002-2011的企业标准及图集《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2浙G-3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10浙G22),《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2012浙G37)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
检测方法1)本工程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在有关单位提供合格的试桩静载报告并经设计单位签字盖章认可后方可施工工程桩。
2)抗压静载试验桩位置见平面,图中示为:SZ(共30根),扩展地下室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桩图中示为:KYZ(共6根)。
单层地下室单桩竖向抗拔静荷载试验桩位置见平面,图中示为:KBZ(共6根)。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表示为:Ra,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表示为:Qu.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表示为:Ra,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表示为:Qu. ' '3)灌注桩试桩桩身钢筋笼和砼均伸至地面,桩身及钢筋笼长度相应加长,桩头钢筋加强部位和制作方法由试桩单位提供。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桩桩顶标高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后相应增加桩长。
4)静载试验完成前、后均应对静载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得作为抗拔试验桩。
5)桩竖向承载力检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6)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按规范要求先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然后再进行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检验,以上两者受检桩选择应满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条规定(图中已注明除外)。
以上检测方法所涵盖的检测内容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表中的检测目的项。
7)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单桩承载力静载检测的抽检桩数按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三根控制。
本施工图中仅明确试验桩承载力检测桩位及数量,其不含以上的工程桩承载力检测桩位及数量。
工程桩检测静载试验加载终止值取该类型桩的Qu或Qu(图中已注明除外)。
图中注明的各类型桩数仅供参考,以实际数量为准。
8)本工程采用低应变法或高应变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条规定,低应变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检测单位应根据该试验结果在检测报告中明确有效检测桩长范围。
桩身完整性检测范围为100%。
9)工程桩的施工后检测应在地下室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10)桩未注检测要求详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J10348-2004)等有关规范,规程及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