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上传时间:2006-1-26[摘要]物权合意乃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

物权合意一般没有形式要求,也没有法律拘束力。

合意与不动产登记或动产交付是物权变动的双重要件,合意与登记只在内容相互一致的范围内物权成立。

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相互分离,且效力不相联结。

[关键词]物权合意物权行为公示原则区分原则无因原则制定一部科学的民法典是我国当代法学界的共同呼声,然何谓“科学的”民法典,在我国民法学界尚存有不同的理解。

[1]众所周知,在民法总则体系构成中,法律行为系私法学的最高成就。

[2]而作为法律行为之一种的物权行为,其理论不仅是德国民法物权体系的理论基础,[3]而且物权行为理论涉及整个民法体系的建构。

物权合意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属双方物权法律行为,德国民法学者称其为“抽象物权契约”乃德意志法系的特征。

[4]因此对物权合意进行仔细研究,殊有必要。

本文旨在对德国民法中的物权合意制度作一深入研究,论述了物权合意的源起、概念、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其成立与生效的一般规则及合意的拘束力,并对物权合意与物权公示原则、债权合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物权合意之源起“抽象物权契约”理论是从19世纪普通法学(Die gemeinrechtliche Jurispudenz)发展而来的。

[5]17世纪时,德国法学家为解决未统一的德国法制不统一的问题,编纂了一本《实用法律汇编》,在这本书中,物的所有权转移须具备两个要件:“名义”(titulus)与“形式”(modus)。

[6]名义是指所有权转移的原因如买卖合同或遗赠;而形式是指物的实体的交付或其他交付替代的履行行为。

但实用法律汇编的信奉者们并不认为在交付中有其他契约,尤其是“物的合意”的因素存在。

如果一个有效的“名义”不存在,那么即使发生了物的交付,取得人也不能成为所有权人。

[7]物权合意理论的创建应首先归功于德国的两位著名的法学家——古斯塔夫•胡果和萨维尼。

[8](一)古斯塔夫•胡果对创建物权合意理论的贡献在物权合意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胡果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胡果有关后来被萨维尼称为“物权合同”理论的研究体现在他发表的关于名义加取得形式(titulus und modus adquirendi)理论的法学论文中,特别是胡果在1790年发表的论文《对拉特•赫普纳先生注释集(Herr GTRath Höpfners Commentar)中的几种普遍观点的勘正》。

此外,还有胡果于1789年发表的第一版有关当代罗马法的教科书。

最后,还有胡果于1812年发表的《详论(合法)名义加取得形式理论[die Lehre von(justus) titulus und dem s.g. modus adquirendi]》[9]胡果在有关合法名义加取得形式理论的文章中论述到:由于物法与债法的分离,所以在所有权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债的关系,尤其不包括买卖。

不再将债作为所有权取得的原因是分离物权与债权的手段,由此债权请求权被排除出所有权转让的要件。

而且把名义(titulus)还原为“占有的开始”并区别于债权请求权,那么名义也只能是指占有“开始”的形式和方法,即转让人的意思和受让人的意思。

因此,与债权请求权真正相分离的名义只能是一个合同,而这个区别于建立债权请求权的债权合同的合同只能叫做物权合同。

[10](二)萨维尼的贡献——物权合意概念的明确提出及其对该理论的完善萨维尼的物权合同理论正是通过对胡果开始的准确的法学思考之继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1]19世纪初,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制度”一文中写道:“私法契约是最复杂最常见的……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都可以产生契约,而且它们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

首先在债法中,它们是债产生的最基本的源泉。

这些契约人们称之为债务契约。

此外在物权法中它们也同样广泛地应用着。

交付是一种真正的契约,因为它具备契约概念的全部特征:它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占有物和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仅该意思表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交付是不足够的,因此还必须加上物的实际占有取得作为其外在的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其本质是契约。

”[12]萨维尼在讲学中首次明确物权契约的概念: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导致所有权转移的“物的契约”。

并强调物权契约在其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上必须与其原因行为的有效性脱离,并从中抽象出来。

“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因交付而失去所有权的出让人只能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在买卖合同中,债权合同是所有权转让的原因,而所有权转让则是债权合同这一原因的结果,原因的错误不影响所有权转让的效力。

此处的原因(causa)实为动机(Motiv),而动机的错误即所谓“真正的错误(der ächte Irrthum)”不能排除意思的效力。

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首先是在错误法(das Irrtumsrecht)中讨论缺少法律基础的所有权转让这一问题的,并首先提出了物权合意的抽象性。

[13]德国法上的物权合意是德国法学家准确的法学思考的产物,其建立的基础是物权法和债权法的明确区分。

物权合意理论是随着债的概念的发展而得到完善,德国法学家也正是从债的概念的分析入手,提出物权合意的概念和物权合意的抽象性。

依据法理,债权属于相对权、请求权,其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另外一个人,依债权合同产生的是一种义务,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而买方则负有支付价金的义务。

因此对于德国法上的负担行为(Verpflichtungsgeschäfte)即债权行为,学者也将其翻译为“义务行为”。

[14]而物权是支配权、绝对权,具有对世效力,任何人对于物权都必须尊重。

依据债权合同只能产生一项义务,而不能使现存的权利直接予以变动,要产生具有排他效力的物权尚需要有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

同时,德国法学家把债权法的要因行为(债权合同)与物权法上的抽象物权行为也作了极为清晰的区分。

按照这种准确的法学思考,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著名的“区分原则”[15],即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他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

区分原则建立的法理基础正是作为民事基本财产权利的请求权与支配权的区分(主要是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以及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对此本文在后面还将述及。

二、物权合意的概念及其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一)物权合意的概念在德国法上,仅依双方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不仅需要出让人的同意,受让人也必须同意,此种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法律行为即为物权合意,其本质上也是合同。

因此,所谓合意(Einigung),指的是民事权利主体创设、移转、变更、废止物权而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该概念是德国民法专门创造的,目的在于将它与债权的合同(Vertrag)明确的区分开来。

[16]在德国民法学中,物的合意又被称为物的契约或者物权契约(dinglicher Vertrag)。

但德国物权法立法者所使用的是物权合意的概念,而不是契约。

“这种概念术语之选择,虽令人生疑,但其用意却很显然:虽与契约一样,要求当事人间意思表示之一致,但这里所涉及的是一项特殊种类的‘合意性’。

这样它与债法上的契约就应有严格之界限:在物权合意中,显然欠缺任何使负义务的要素,即它是物权法上的法律行为。

”[17]合意的内容旨在直接对一项权利进行转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或者消灭。

(二)物权合意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物权合意概念的创立,使得债权法和物权法有了清晰的区分,物权变动也就有了物权法上独特的根据。

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基础行为—债权合同与直接以创设、移转、变更和废止权利为目的的物权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生效有各自不同的法律规则。

德国法上对买卖行为和所有权移转行为的区分源自分离原则(Trennungsprinzip),我国学者孙宪忠教授认为译为“区分原则”更合适。

[18]区分原则的法理基础是民事权利的区分即支配权与请求权、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法律行为的区分即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债权关系变动与物权关系变动的区分。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中最基本的区分,除了可以明确处分权利必须具备相应的处分权限外,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9]王泽鉴先生称其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

[20]负担行为(V erpflichtungsgeschäfte)是指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或另若干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义务的法律行为。

[21]负担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如捐助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如契约)。

处分行为(Verfügungsgeschäfte)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在某项权利上设定负担和取消某项权利等。

[22]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

物权行为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有为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有为物权契约,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

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之处分行为,如债权让与,债务免除。

[23]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相反的,有效的处分行为的特征是,处分行为不需要其他执行行为的配合就直接地对一项权利转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或消灭;而负担行为仅仅产生负担和请求权,不对现存权利发生直接影响。

[24]物权变动经由物权合意即双方关于移转物权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发生,因此物权合意对物权变动起着最基本的意义。

(三)物权合意与私法自治民法学通过构建不同的法律行为以使得当事人经由其自由意志发生其所希冀的不同的法律效果,实践私法自治的民法精神。

物权合意确切地表达了私法学对于个人意思的尊重。

物权法本质上是私法,因而作为私法原则的意思自治是首先应当予以承认和尊重的,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基的不动产所有权的得失丧变,法律首先要肯认的是权利人的意思。

现实生活中,人的意思表示是多样的,有债权法上的意思表示,也有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还有继承法上的意思表示、婚姻法上的意思表示,私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承认意思表示的多样性,可以促进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不同的意思表示产生不同的法律行为,不同的法律行为则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这样,私法就把权利后果的产生最终和个人的意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自主、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为个人自由和独立开创空间。

从“意思——行为——权利”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也是民法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三、物权合意的一般法律规则(一)物权合意的形式——形式自由原则及例外物权合意是权利人和受让人之间达成的物权处分合同,包括一方当事人放弃物权的意思与另一方当事人取得物权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