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研究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的同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未来和命运。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创建低碳校园日益提上了高校发展的日程。
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建设低碳校园的方法途径,提高广大师生的低碳校园的思想意识,营造低碳,生态的校园环境,为国家和世界的低碳经济,为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低碳校园;高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34021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气候变化问题愈加严峻,已经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重视。
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低碳”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
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理应承担起低碳减排的责任,成为社会的模范和先导。
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低碳校园的建设。
2建设低碳校园的重要作用2.1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日渐改善,高校的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面临的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社会示范效应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创建低碳校园,提倡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建设低碳校园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有力探索高校能不能吸引优质生源,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教育教学质量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经济社会,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高校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回应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能强化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2.3建设低碳校园是发挥校园示范辐射效应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社会文明风尚的指向标,应在构建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面充分发挥校园的示范辐射效应。
高校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学生低碳环保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营造低碳环保的校园风气。
大学生是传播低碳意识和实践低碳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
3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我校在低碳校园建设的一些现状,本次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面向高校师生。
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3份,有效问卷43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6.4%。
经过对问卷的整理与汇总,我们将结果汇总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图2我们可以看出在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低碳环保意识薄弱。
建设低碳校园必须要提高广大师生的低碳环保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环保知识十分了解的调查者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不是很了解环保知识。
对环保知识的欠缺,大大影响环保意识的提升。
目前,多数高校均未开设低碳教育及环境教育的课程,媒体对这种教育报导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学校的领导对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从整体上看,高校师生员工的低碳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在建设低碳环保校园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加强对师生低碳环保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
(2)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有54%的被调查者十分了解或有些了解环保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将环保行为坚持下去的仅有9%,73%的被调查者缺乏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力。
在高校中,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学校“长明灯,长流水”现象,纸张的浪费,校园餐厅里的饭菜浪费等等现象,这也从侧面揭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降低和低碳环保意识的缺乏,因此,大学生需从生活的小事做起,注重培养自己节约的良好品质。
(3)节能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存在着节能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奖惩制度,不利于低碳校园的有效管理。
有的学校管理粗放,能源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原因,存在较多能耗过大的漏洞,导致能源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4)节能技术和设备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节能能力差,例如,很多高校的电路,管道等管网设施普遍陈旧老化,有的管网常年失修,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同时,有些学校在新的建筑设计,用材方面未能考虑节能因素,由此造成能耗过大,高碳严重。
(5)缺乏榜样行为。
4建设低碳大学校园的途径和方法4.1推行低碳教育,增强低碳观念任何行为的改变都与价值观的转变相联系。
思想的深度决定行为的高度。
建设低碳大学校园,首先要求每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转变行为意识,认识到自己在创建低碳校园这一有重大意义的实践中的责任和作用,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这一建设中来。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263所,在校学生2021万,拥有教职员工205万,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数量占2008年全国总人口的1.6762%。
如果我们所有师生共同努力将我们的校园都建设成为低碳校园,那么,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帮助是巨大的;如果我们每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发挥我们的辐射作用,以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和事,那这个作用将更加的明显,成果也将更加显著。
建设低碳校园,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低碳意识,强化低碳观念。
怎样做?需要学校支持和学生的理解和参与。
首先,校领导要重视低碳校园建设,在制定学校年度规划时,将绿色校园建设、环保校园建设、低碳校园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年度绩效审核的一项重要内荣。
其次,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很多言行是受教师影响的。
虽然这作用对有自主行为意识的大学生来讲不是很明显,但是任何行为都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同时教师们也可以利用讲授专业知识的机会,补充学生对低碳生活、低碳校园建设了解不足的缺陷。
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就这方面组织专门的专题研究和学术讨论、辩论、演讲,组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
此外,大学社团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和践行媒介。
学生是社团的主体,社团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宣传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如我校的碧源环境协会就做了很多与环保、与低碳校园建设有关的活动:地球熄灯一小时、变废为宝、进行保护湿地的宣传、空瓶子换盆景等等有益的活动。
4.2建设低碳校园建筑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扩招是一个日益常见的现象,不少学校都在新建建筑或是扩建建筑。
建设低碳校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设低碳教学园区、学生生活区。
什么样的建筑可以称作低碳建筑?第一,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第二,建筑材料的选择、作业方式和运输方式的低碳化:(1)选择低碳环保和耐用的建筑材料;(2)采用钢结构、竹木材料、金属墙板、石膏砌块等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多使用钢化玻璃,增强自然采光能力;(3)就近取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第三,建筑方案的低碳、低能耗设计。
在新建建筑时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根据校区的地理位置结合当地气候,正确选择建筑物的朝向,更多的利用太阳光采光,利用自然风通风。
在门窗的设计上,封闭性窗户和活动场互相结合,既考虑冬季的保暖保温,又要考虑夏季的散热需要,窗户在不影响教学和美观的前提下可以多些。
室内的照明装置可使用人体感应式的,改变“长明灯”的现状;使用高效节能灯,节省电能。
另外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可以使用太阳能集热屋顶、可控生态通风屋顶等,等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3建设低碳节能设施高校应当把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荣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科学合理的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统一规划管理校园内的路、网、水、电、气等道路、管线配套设施,着力建设碳排放低、环境宜人、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
如脚踏式水龙头、感应式照明灯、太阳能加热设备设备、中央空调、绿地喷灌技术、人工蓄水湖等。
4.4建立健全低碳管理体制制度管理是低碳校园建设的保障,好的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高校应该建立一整套的监管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
如对水电的使用实行阶梯计价、超量收费。
或是按期评选出水电用量少的宿舍为“低碳宿舍”,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学生节约。
对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给予惩处。
4.5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图书馆、教室、自习室是资源使用量最多的区域。
建设低碳校园,厉行节约和有效利用是一个有效方式。
如及时统计、公布空教室数和位置,集中学习,避免出现一人一教室的状况;图书的循环利用;无纸化教学、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减少纸张的浪费。
4.6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增加碳汇据悉,一公顷落叶阔叶林每年可吸收co214吨,释放氧气10吨;针叶林每年可吸收co222吨,释放氧气16吨;常绿落叶林每年可吸收co229吨,释放氧气22吨。
因此,增加校园绿化面积是减少校园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保护现有植被,合理引进本地物种,增加校园内部五中的多样性,既可以增加碳汇,又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人文情怀,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5结语低碳校园建设是低碳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低碳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应当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自己的选择,做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低碳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校方和学生的高度配合方能有效展开。
大学的低碳教育不仅将使学校受益,增强高校的竞争力、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将使社会受益,为社会培养一群拥有高素质的拥有低碳生活理念的生力军,而这,也是低碳校园建设的深层次目标。
参考文献[1]汪潇潇.实践“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绿色大学校园[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2]王红曼,张方译.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创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3]毛学东.低碳校园建设探讨[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09).[4]毛蔚兰.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范永娟.校园低碳建筑的实施途径研究[j].环境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