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入学习教育家理念,倡导教育家办学

深入学习教育家理念,倡导教育家办学

深入学习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家办学——学习“深入理解纲要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家办学”有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第一”是要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三个基础”是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走向社会、终身学习为基础;“三个重点”是指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呼唤主体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要做最好的校长,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要做到“大爱无疆、大德楷模、大智由学、大道若愚、大言以新”,要有“开心、童心、爱心”,要能够“目耕、口耕、笔耕,立德、立功、立言”。

温家宝总理2003年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教师代表时提出要“教育家办学”,后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这个话题,尤其是从2006年以后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谈到了“教育家办学”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认为“要大张旗鼓地讲教育家,宣传教育家,中国得有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教育家来办学。

”“教育家办学”已经从民间呼声上升成了国家战略。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教育家”?提起教育家,我们马上会想到孔子、蔡元培、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人物,他们是教育家,是大教育家,可是这样的教育家几百年才出一个,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只由他们这样的教育家来办学,恐怕不现实,因此,如何界定教育家是“教育家办学”课题的基点。

《辞海》认为“家”是“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

”《西方教育词典》则认为教育家“指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他们可能不再当教师,或甚至从未当过教师)。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家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实践、教育研究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

教育家既包括教育思想家,也包括教育实践家,或者集两者于一身。

具体而言,作为一个教育家必须具备六大特质:首先必须有教育思想,对什么是教育,怎样进行教育,什么是人,如何培养人,什么是学校,如何建设学校有自己的认识;其次,必须有教育追求,作为教育家,必须有终身从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愿意将自己的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否则,纵然你对教育有独到见解,但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也是毫无意义的;第三,必须有教育实践,教育家必须是一个长期或者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能将自己的教育理想通过不同的形式付诸于教育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四,必须有教育创造,一个教育家必须在教育理论或者教育实践中有所建树,否则,难当“家”的称谓。

第五,必须有教育成就,教育家必须是一个事业上的成功者,这种成功即可以是理论研究的成就斐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成就卓越。

第六,必须有社会影响,任何一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人,他的成绩如果得不到社会性的认可,那他就不会被人们认可为“家”。

由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家分为四种类型:首先是战略型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工作于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自己卓越的教育思想,通过谋划教育发展战略、制定教育政策,引领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是最好的代表,当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等。

其次是管理型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一般工作于一个微观的教育组织,比如一个教育局、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班级,在这样一个微观的教育组织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意志,同时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如民国时期清华学校校长梅贻琦先生,辽宁省盘锦市的魏书生先生、中国人民学校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等。

第三是教学型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的舞台在三尺讲台,他们工作于教育的第一线,为培养人才而孜孜以求,成绩卓然,如古代孔子弟子3000、贤人72等,当代的霍懋征、丁榕、张万祥等都是代表。

第四是理论型教育家。

这些人有渊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并以教育论文发表、教育专著出版、专项课题研究以及为国家提供教育政策咨询、建议和提案为自己的主业,是国家的教育智库,如当代的顾明远、潘懋林、叶谰、鲁洁、班华、肖川等。

以这样的标准选拔,我国有一大批教育家从事着教育工作,应把他们推上领导岗位,发挥优势,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为什么要教育家来办学?一、先进的教师理念.吸引群贤毕至学校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其之所以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最基本的依赖力量,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备条件,而优秀教师更是学校的生命支柱。

学校校长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持何态度,有何作为,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并继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成败。

1.教育家具有先进的教师理念。

1931年,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学校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论”,“所谓学校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所学校之所以为学校,全在于有投有好教授”。

1936年,梅贻琦在总结清华办学25年时又明确强词:“师资为学校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

”竺可桢先生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后,同样搅教师为办好学校的首要园素.他又非常肯定地指出“教授是学校的灵魂”。

“学校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

一个学校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所以他认为作为一个学校校长其任务“最重要者在能请良好的教员,梅贻琦、竺可桢在这些讲话中.反复、克分强调了教师在学校中的极端重要地位,是他们科学、先进的教师理念之具体阐述.也是其学校理想、治校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成为指导清华、浙大日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教育家求贤若渴,广延名教授。

梅贻琦、竺可桢先进的教师理念,并非仅仅是停留于口头的应景空话,而是努力贯彻于自己的办学实践中。

梅贻琦先生在领导清华、西南联大时,都十分注重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

在延聘名家大师前,总是先行委托其至亲好友疏通,再由学校颁导或院长、系主任登门拜请,三顾茅庐。

竺可横先生在主持浙大l3年同,尽力征聘国内外著名教授。

他尊重浙大的一些元老教授,还厚扎敬聘一些学者名儒,又从国内外罗致新的人才,不管留学的国籍、国内毕业于何校,各种不同的学派,他都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使当时浙大教授阵容相当整齐。

3.教育家爱才、护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梅贻琦先生始终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

他曾经由衷而形象地说,校长只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在经费紧张的情势下,梅贻琦先生想方设法提高清华学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在较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同时,还使每位教授可以独有一幢新住宅。

西南联大时期,面对贫困交加的教师,他倡议组织了清华服务社,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获得定的经济效益.以改善教师的困苦生活。

在梅贻琦先生的努力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和西南联大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汇聚了当时各门学科的著名专家和权威学者,法国、美国也有一些世界知名的专家在清华执教。

因曰寇侵华,抗战爆发,浙江学校西迁办学颠沛流离长达9年,其后则是饥饿与反饥饿、内战与反内战、迫害与反迫害殊死斗争的3年,在这艰难危厄的时期,竺可桢先生尽其所,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关心、爱护、保护教师,真心实意地爱惜和尊重各类学问家,同时尽最大可能,提供和创造学术研究的环境,使各方著名学者都愿意与他共事,使浙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教授从原来的70名增加到1948年的223名,科学研究实力大大增强。

1944年10月,英国文化参赞季约瑟专程来华考察浙学校术研究活动之前,遍查欧美各国学术权威杂志,统计出浙大教授发表的论文,几乎是中国在外发表论文数的一半,且这些论文广泛受到好评。

李约瑟实地考察浙大后。

由衷地赞誉:“东方浙大可媲美于西方剑桥。

二、先进的教育目的理念.创造顺应时代需求、富有活力的学生培养模式教育学通常将教育目的定义为对培养人、造就人的总要求。

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意向,这种意向受教育主体世界观、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

而学校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影响到他对学生及其需求的认识,影响到他对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影响他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制度的选择等。

著名学校之所以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归根结底,其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起着质的规定性作用。

1.注重学生的基础宽厚和知识广博,倡导通才教育。

1941年,梅贻琦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学校一解》一文,对通才教育的思想作了较全而的阐述,明确指出:窃以为学校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他主张通重于专,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通才的任务,他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要具有广泛、综台的知识。

按照梅贻琦的这一思想,清华学校规定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各学院的学生都应修习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以有利于学生打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避免专门化太早的弊病。

实践证明,梅贻琦先生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实践是成功的。

2.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竺可桢曾谈过,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

惟有求真理心切,才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

只重传授知识,而不训练智慧(理智),一味灌输,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轻信和盲从。

学生的创造潜力主要就是正确而敏捷的科学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首先要通过几门基础学科的严格训练,才得到培养。

竺可桢深知,“若一个学校,单从事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缺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在这样一种学习、学术环境的熏陶和锻炼中,浙学校生逐步养成了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敢质疑、勇探究的科学精神。

3.注重教学质量,试行导师制度,提高学生综台素质。

竺可桢先生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关注是全方位的。

他从招生开始就十分重抚,所以每次招生总是安排最好的教授参加,严格把握录取标准,宁缺毋滥。

新生入学后.竺可桢非常重视为高质量的新生配备高质量的教授,他总是安排或竭力动员各学院的主要教授以至系主任为一年级新生讲基础课。

名师授课备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学问造诣、品格为人,对刚入学的新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竺可桢十分强调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他尖锐地指出,当时学校的缺点“就是学校投有顾到学生的品德修养”。

因此,早在1937年浙大西迁的过程中,竺可桢就决定在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这是全国第一所实行导师制的学校。

他选聘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既指导学生做学问,又关心学生的品德惨养。

另外,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接触社会实际.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