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口对黑龙江大豆及其产业的影响初探

进口对黑龙江大豆及其产业的影响初探

进口对黑龙江大豆及其产业的影响初探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区和重要的加工区。

近年,由于转基因大豆进口暴增,使该地区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受到巨大冲击,造成豆农弃种大豆、大豆压榨企业放弃加工国产大豆的局面,中国的大豆产业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进口大豆产业
东北地区是中国大豆加工贸易的重要地带,而黑龙江省则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支柱,它是中国的粮食大省,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商品粮食基地以及战略储备基地。

在黑龙江省,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豆农的家庭经济收入都在于大豆的销售好坏与否,尤其是对于北部地区的豆农,该地区豆农的大豆播种面积已达到2000万亩,基本上可以说,种植大豆所得到的收入是该地区40余万户豆农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进口大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保障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大豆加工企业在原料的选用上也选择进口大豆,从而导致了我国黑龙江地区出现卖豆难,大豆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的局势。

如果该地区的大豆生产被国外粮商全部掌控的话,该地区的豆农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致使我国黑龙江地区大豆贸易出现不顺利、不健康发展状态,其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黑龙江大豆种植业的影响
2004年的大豆风波,直接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创下新高。

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大豆种植业的萎缩。

1、进口攀升的同时伴随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
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在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后,逐年下降。

作为大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更为明显。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黑龙江省的大豆播种面积约为5958万亩,其大豆产量为620.5万吨;2009年,黑龙江省的大豆播种面积约为400.8万公顷,其大豆产量为592万吨;2010年,黑龙江省的大豆播种面积约为354.8万公顷,其大豆产量为585万吨。

2、豆农经济效益低下,种植意向较低
2008年,在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的背景下,黑龙江农户大豆生产成本增加。

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区,种植大豆一般为种植大户(小型家庭农均),他们的土地均为租用的,土地租金一般每公顷2500元左右,这样每公顷盈利只有150元,如果稍有管理不当或生产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就要亏损,因此,进口大豆每吨3000-3100元的价格已跌至大豆的成本价,严重挫伤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由于国产大豆出油率低于进口大豆,诸多油脂压榨企业处于成本考虑,更愿意采用转基因大豆,国内大豆市场需求不旺,农民卖豆难的问题突出。

虽然国家为了保护豆农的利益出台了大豆收购的保护价,但由于仓储能力、粮食收储标准等诸因素限制,截至到2010年3月底,仍有部分大豆在农民手中卖不出去。

之后农户迫于春播资金压力,
油厂又趁机压价收购,以1.55-1.74元/斤的价格或者出售给大豆加工企业,或者出售给粮贩子。

大豆种植成本加大之外,是自然灾害影响加剧、大豆比较效益降低。

2008年春季,黑龙江省内多数地区干旱,夏末秋初,一些地区雨水旺盛,大豆作物倒伏;秋季局部地区发生草地螟虫害。

进入8月份,部分农区又发生严重旱情,致使部分地区大豆百粒重降低,对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二、进口对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的影响
1、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在2008年以前,黑龙江的油脂压榨企业主要使用国产大豆。

但2008年10月,新季大豆上市,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市场价格一跌再跌。

为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储入市,既稳定了市场价格,也稳定了豆农信心,有效防范了国际危机对黑龙江豆农利益的冲击。

由于黑龙江省内豆农只认同国储收购价,不愿意卖低价,而进口豆到港完税价1.60元/斤,比国储价格便宜0.25
元/斤,形成价格“南北倒挂”。

进口大豆价格低,对沿海的一些大豆加工企业来说是好事,但对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却是例外。

黑龙江省是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和非转基因大豆制品区,按照规定,加工企业不允许加工转基因大豆,加工企业的原料来自本省大豆。

但是转基因制品如转基因豆油,豆粕并不受到限制,黑龙江市民可以有选择权,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
上大豆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就产生了两个相差悬殊的价格。

按照目前市场的情况,外资企业的原料来自进口大豆,每吨3000-3100元,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原料来自国产大豆每吨3700元,二者相差600元。

然而加工出的豆油和豆粕在市场价格差异不大,这就使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在原料十分不平等的基础上失去了竞争能力,与外资企业相比较,每加工1吨大豆企业就亏损600元。

采用进口大豆的压榨企业利润明显高于国产大豆。

特别对于黑龙江的大豆压榨企业而言,利润率明显偏低,在市场当中缺乏成本竞争力。

2、黑龙江油脂企业市场份额萎缩
在跨国企业雄厚资本冲击下,黑龙江油脂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1995年前后,黑龙江油脂企业豆粕、豆油可以卖到广东沿海,2003年前后,就只能够销售到河北,2007年以后,豆粕销售区域多数被压缩在黑龙江,而南方油脂企业用进口大豆加工的豆油数年前已经摆上黑龙江超市货架,豆粕产品也于近年打入黑龙江市场。

特别是2009年来,由于本地大豆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市场上的豆油、豆粕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给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大豆加工品提供了市场。

据黑龙江省大豆的协会统计,2010年春季以来,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在黑龙江已经占有80%的市场份额,当地产非转基因大豆油市场占有率不足20%,并且还在持续下降。

面对进口大豆逐年扩大的趋势,为了保护黑龙江地区广大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的利益,国家应切实加强该地区大豆生产基地建
设;加快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大豆及其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孝忠.关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建议.大豆科技,2010(6)
2.刘忠堂.黑龙江大豆生产形势分析与建议.大豆科技,2009(4)
3.降蕴彰.黑龙江大豆产业出路何在.华夏星火,200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