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 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 劳(对环境的适应性);
(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 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第二单元 运动和力 知识巩固◇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最基本、最简单的运 动)。 2、生命运动:生物的生长繁殖(比较复杂的运动)。 3、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 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4、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 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 的重力势能越大。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 大。 5、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6、化学能: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贮存的能,食 物中储存的能等。 7、参照物: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 物体。 8、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 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 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 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 状(发生形变)。
1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红外夜视仪、诊断疾 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有助于 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 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 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感觉的敏感区: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 部——酸,舌侧前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 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 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 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1、动物的生命周期: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 长时期。
2、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3、人的生命周期: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期——胎儿期——婴 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 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如:青 蛙、蚕、菜粉蝶、蚊等)
16、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 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2)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 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中央薄、边缘厚,呈凹陷状的透镜。有两个 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 实像或 正立 虚象
放大或 缩小
应用(P24)
U>2f f
倒立 实像 缩小 照相机
9、女性的生殖系统: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 (卵细胞的通道,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 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10、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6、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射 出。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反射平面时,反射光线也呈平行光线 朝一个方向射出。
27、平面镜成像特点:(1)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有关);(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 镜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1、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 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 小于折射角。
3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中央厚、边缘薄,呈凸起状的透镜。有 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1、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 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 色光。
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
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 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35、折光系统:眼睛中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相当 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倒立、缩小的实像)。
36、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 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37、近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带凹透镜。
远视: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带凸透镜。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
12、力的概念:力(N)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 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是相对的。
2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 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惯 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24、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对力是一对平衡力。
25、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 向相 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 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 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 达3х105 千米。
20、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 光年。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 等。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11、耳的结构 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
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1)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 间;(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0、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
U=2f V=2f 倒立 实像 等大 /
f
V>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投影
机
U=f 无
无
无
无
/
U/
正立 虚象 放大 放大镜
33、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构造包括晶状体、玻璃体、瞳孔、 角膜、视网膜等。
34、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虹膜的颜色 决定眼球的颜色。巩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5、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经历蛹 期。(如:蝗虫、蟋蟀、蝼蛄、臭虫、螳螂、蝽象、豆娘等)
6、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气候、食物、敌害等。
7、生命的起点——精子(约0.05毫米长,有一个尾巴,能够游动)与 卵子(直径约0.1毫米,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8、男性的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输 送精子的通道)、精囊(分泌黏液,贮存精子和黏液)、前列腺(分泌 黏液)。
21、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 滚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 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2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7、(1)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2)大小: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3)方向:弹力 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18、重力(G):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 下;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g =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14、防止噪音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振动(改变、减少或停止声 源震动);(2)阻断噪音传播(隔声、吸声和反射声音);(3)在人 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 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