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推荐股民必读书籍(大全)有好多人叫我们写点关于投资的文章了,反映说微博一言两语说不清楚。
其实不是不想写,是觉得写这东西实在有难度。
一来,是自己的投资方法基本是大众不适用的,也不是成熟拿得出手的,看看上市公司资料看看走势图来做买卖是绝大部分人的做法,而我们的方法需要一些别的知识;二来,我们上善若水基金始终认为,投资炒股的道理是和金庸武侠小说的一样,不管你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还是葵花宝典,只要你在这一派练到极致了,管你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什么数理模型——只要你能赚大钱,那就是牛人。
更重要的原因是,本人水平有限,写文章的写书的似乎都是大师,但是市场是专门灭各种大师的,市场里唯一需要敬畏的就是市场本身,它有时候乱来,但是长期来说它就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神,能传道授业的只有它自己。
不过写一些关于投资阅读的书籍还是能写的,读了许多金融类投资类的书,这些书真可谓是鱼龙混杂,把一些我们认为好的书挑出来推荐给大家,肯定也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所以,先声明,这里的文字都是个人心得而不是教科书,要辩证、批判、有选择性的阅读。
就类别而言,炒股的书有三个门派,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量化分析。
基本面分析说白了就是根据股票后面的公司的运营情况、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和预测的,属于武林的正派路子,有一点不好的是一提价值投资似乎都必提巴菲特,这一点是不对的,后文会说到;技术分析最基本的就是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它假设市场任何东西都反映在价格和成交量上,各种看盘软件里面的一些所谓的技术指标(比如MACD、KDJ、RSI等)就是这个门派的武器,还有大家经常听说的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等,算是这个门派的开山鼻祖,个人认为学术领域研究的行为金融学其实也可以归类到这一类;至于量化分析,很多人也称之为数理模型分析,这一块都是一些学院派的人以数学工具来研究这一块市场,他们的基础也可以是财务数据,也可以是纯粹的价格和成交量,绝大部分人都不适用这一派,姑且把他们看成是练葵花宝典的,知道就行了。
先说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在国外的网站上就直接缩写FA。
这一派是江湖正道,就是所谓名门正娶的大房,有些搞投机的投资者也老说自己是做价值投资的,这分明是当婊子还要立着牌坊的做法嘛。
跟大家分享一个小诀窍来辨别一个人是否价值投资:看他平均持股时间是不是不超过1年。
按照价值投资的定义就是买价格被低估的股票,但是价格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个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格雷厄姆的说法)。
有些人喜欢把基本面分析分为价值型的投资和成长型的投资,比如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价值型的投资,就是找价格被低估的股票,比如它的市值已经跌到了它净资产之下,或者干脆就是它市值都没有它手上的现金多等等。
价值型投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相对而言没有成长型股票投资的那么苛刻。
而成长型投资集中在成长性好的企业上,愿意为这类型企业付出适当的价格。
不过,我们上善若水认为这两者其实都可以算是同一种思路,就是买价格被低估的股票,只不过价值型投资着眼于现在的价格被低估,而成长型投资着眼于未来的价格被低估。
基本面分析,其实是可以按照思路细分的,比如有些人就喜欢找有隐藏资产的公司,有些人就喜欢分析公司经营发展及在未来的可持续性,有些人就喜欢做一个公司重组或者是重组后的价值再评估。
反正,不一而定。
——关于基本面分析的一些书籍 1.会计学、经济学的教材。
会看财务报表是必备的知识了,这里不说过多的论述,会计教材也千万种,这里推荐一本《会计学——数字意味着什么》,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的教材那更是如牛毛般的繁杂,不过比较通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除了这两本最基础的书之外,最好还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的教材。
这些都是厚厚砖头书,但是没办法,想在这行长久地混下去,还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2.《投资学》。
国外俗称“BKM”版本的经典投资教材,得名来自三位作者博迪、凯恩、马库斯的名字缩写。
推荐这本书主要是它经过N个版本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框架,从最基础的概念——诸如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利率等,到一些金融模型——比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到更复杂一些的金融工具——比如期权定价模型等,再到最新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介绍——比如行为金融学等。
如果是仅限于股票的投资的话,可以只读关于金融的基础知识部分和关于股票的有关章节就行了。
3. 《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
第一本是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书。
有这样一种说法:《证券分析》是华尔街的《圣经》。
这一点都不夸张。
《证券分析》属于大块头的书,但确实值得一看再看。
在这里,可以学到格雷厄姆关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和一些分析的技能,像他对“市场先生”的论述,对购买股票债券等要有足够安全边际空间的强调等。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相对晦涩的,需要一点耐心。
《聪明的投资者》则是《证券分析》的升华版,而且是针对普通大众的,在这里格雷厄姆大量阐述了他的投资思想,如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面对市场波动的情绪管理等。
再次强调,想做价值投资的朋友,基本上这两本书是绕不开的。
4. 《怎样选择成长股》、《股市投资致富之道》。
这两本书由菲利普A 费雪所写,似乎国内推崇这两本书比较少,但是我们认为这两本书的重要性不亚于上面两本书,因为费雪开启了成长型投资的道路,让后来者意识到挑选一个成长公司并抱牢是财富几何级数增长的可选之路。
在《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中,费雪罗列了15个如何投资成长股的要点,涵盖了公司治理、研发、市场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里面夹杂了他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如对德州仪器、杜邦的投资。
《股市投资致富之道》是对《怎样选择成长股》里所阐述投资理念的补充和实践,论述了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成长的重要性和如何判别他们优秀与否,以及如何选择好的时机进行成长股的购买与抛售。
5.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牛市和熊市都稳赚的长赢投资法》。
中信出版社翻译的,书名还挺恶俗。
不过我们上善若水基金很推崇这本书,因为国内但凡论述价值投资言必称巴菲特格雷厄姆,而这本书的主人公约翰邓普顿展示的是不同于巴氏的一套做法,例如他利用“911事件”导致航空股被大量抛售的特殊时机对航空股进行短时间投资获利不菲的经典案例,明显不同于巴氏长期持有、厌恶航空业的做法,更有的就是他也积极进行股票卖空,还提供如何卖空股票的做法,这也是价值投资者少有的做法(顺便一提,绿光资本的埃因霍温也爱这么干)。
需要一提的是,他的宏观投资视角也是值得学习的思路,如对日本和韩国的投资。
6.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前两本书几乎在每一个书店都能看到(严重怀疑这是价值投资类书籍在中国的最畅销书籍了= =!)。
第三本书在国内似乎相比少见一些,英文名叫《Learn to Earn》,港台翻译为《学以致富》,而到大陆就变成了特别山寨的“XX教你理财”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经常干这种事,囧)。
林奇的书很难说成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投资,更多的是他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
他的一些方法适用于普通投资者,如通过日常生活去考察一个公司产品受喜爱的程度继而判断该公司股票值不值得买。
如果按照他这种方法,发现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美的电器的投资机会应该是不难的。
他的书还涉及了很多行业性的知识,比如对零售业可复制性强的论述。
插句题外话,他在书中提到对一个企业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的成功投资时提及了它在哈佛广场的分店。
当我在波士顿留学期间在哈佛广场看到他所说的这家店时,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家小店在那里存在到今天依然是人满为患,历经长时间它还在为股东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润呐!7.《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这些不是投资的书,但是很有阅读价值。
这三本书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著,从经营者的角度去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
著名的论述有的”五力理论“、”三大战略“等。
所谓”五力”就是同行竞争力、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力、替代品威胁力;所谓“三大战略”就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用他的这些框架去理解一些行业、企业的发展或许有别样的思路。
比如:高铁对航空的替代可能性。
8.《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这本书不是巴菲特写的,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也不是巴菲特写的。
但是就价值而言,这本书是对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最好阐述的书,因为它是一教授把历年巴菲特给股东写的信汇总起来的,里面记叙了巴菲特关于公司治理和投资的种种思考,涵盖了诸如公司兼并与收购、会计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
这本书也是属于经验介绍但没成一个完整投资体系的书,但是该书作者把它整理得非常有条理。
9.《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作者是佩因曼。
接触一些做基本面分析的人发现,许多人把基本面分析理解成单纯的财务报表分析,把这个和公司经营、证券的价值割裂开来。
而这本书就是一本结合金融和会计的著作,从财务报表出发介绍了一堆估值模型。
不过相比之前的书,这本书更显学术派,有一大堆东西是比较晦涩的,需要细读。
——关于技术分析的一些书籍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那些老外经常喜欢简称为TA,是根据图表走势来进行买入卖出操作。
它涉及的方面最主要有价格、成交量、持仓量(期货市场)。
基本面分析是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商业模式、财务情况、估值等方面下综合给出企业股票能不能买的判断。
而技术分析则不然,它是假设走势已经包含所有的信息了,不管这信息是公开的还是内幕消息,最终都体现在价格体系里面。
但是我们对这点不太认可。
就好比2007年的“530”,确实有一部分人提前得到了提高印花税的消息把股票提前卖出去了。
但是在公布印花税之后,后知后觉的人依然有强大的抛压把市场打下去。
而像08年底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公布了消息之后,市场对这个大利好视而不见,但是直到后来才在走势上逐渐体现出来。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走势未必完全体现了消息,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因为有时候信息的扩散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不过,尽管这点假设我们不接受,那也无碍于技术分析的学习和使用,因为它最终是衡量买卖力的目的。
对于技术分析的争议一直都在持续,这个行当到目前为止都被学院派不齿,认为它和巫术没什么两样。
特别是一本有名的书《漫步华尔街》——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写的,里面极尽讽刺了技术分析的荒谬(但他同样也认为基本分析不靠谱)。
不过,也同样有学术大牛力挺技术分析的,其中一名就是MIT的金融工程系主任罗文全。
他在他的一本书《金融异术——与顶级技术分析师的对话》里提了这两段话:“支撑线与阻力线并存,再加上位于两线之间的1/3回调参数参量,表明近期存在强大的买卖力量”;“前12自相关系数的幅度及下跌趋势,再加上博克斯-皮尔斯卡埃方检验(Box-Pierce)Q统计量的统计显著性,表明股价收益率中存在明显的预测因素”;这两段话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使用历史股价,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短期价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