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易经》与易学一、龟卜龟卜:预测未来的方法。
龟兆:甲骨上经火烤的裂纹判断吉凶祸福。
君主根据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
占卜官把占卜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是占辞。
占卜官把事情判断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是验辞。
晋献公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二、蓍筮蓍草是一种草。
蓍筮指古代用蓍草来占卜预测的一种活动。
变卦:三个多数是老阴,三个少数是老阳。
老阴和老阳是变爻,如果是老阴变为阳爻,如果是老阳变为阴爻。
从老的一卦变为新的一卦称为“之”卦,“之”就是“至”的意思,表示从一卦变到另一卦。
三、《易经》古代用于蓍筮的有三部《连山》《归藏》《周易》《周易》是群经之首,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
《易经》是经文;《易传》是对经文的解释。
《易经》由64卦组成,每卦分为五种要素:卦象,卦名,卦辞,爻名,爻辞。
太极是宇宙的起点,宇宙万物由太极衍化而来,太极包含世间万物。
两仪是太极分化后世界的状态,一般解释为阴阳。
四象是由阳阴组成的四个卦象。
八卦,把四象的每组符号再增加一个阴或阳的符号,会形成八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八经卦,是最原始的卦象。
六十四卦,把八经卦相互配合,最多可以形成64别卦,两卦为一组,有相互关系。
四、《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
“十翼”就是指《易传》的十篇,要想读懂《易经》,必须依靠《易传》提供的这十个“翅膀”。
五、京房易学与王弼易学象数易学:是西汉京房继承《易传》发明出的推算祸福吉凶的方法。
象数易学是易学的主流。
特点是采用技术方法对事情进行预测,相当于算卦。
《京房易传》非常复杂,被称为“纳甲筮法”。
义理易学:是魏晋王弼等人阐发的,义理易学是着重探讨卦义和道理的学说。
义理易学是后起的学术流派。
义:卦象、卦辞的含义。
理:道理。
第二讲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与五行阴阳的含义:(1)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2)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
(3)阴阳表示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
五行表示五种物质元素,以及这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
《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木:植物能够弯曲——“火曰炎上”火:发光发热,向上生发,特性是炎上——“土爰稼穑”土:生长庄稼的性质——“金曰从革”金:金属可以制造锋利的工具用以刺杀野兽——“水曰润下”水:水往低处流,具有浸润的性质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意义: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是一个古代人所用的理论体系。
“五行相生相克”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但并不代表五行相生相克就是错的。
五行生克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进了日常生活、古代天文学、社会伦理学、中医等方方面面,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二、五行学说与朝代更迭战国邹衍运用于解释政治,叫五德终始学说,是一种基于物质要素的政治理论模型,是唯物主义的。
秦朝,秦文公曾经捕获过龙,龙跟水有关,所以秦朝属于水德。
朝代的颜色就以黑为正色,政府官员就应该穿黑颜色的官服。
政治生活中用的尺,其标准以六为标准。
音律应该基于大吕(大吕是五音中的一个基调)。
在政治策略上应该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
五行学说解释朝代更迭:邹衍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的元素,后面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是相克的关系,即革命论。
其目的是寻找朝代更迭的合法性。
三、五行学说与政治生活五行类:人事出了问题导致木、火、土、金、水发生异常。
五事类:貌(容貌要恭敬严肃)、言(要听从大臣的劝解)、视(君主看事情要清楚明白)、听(广开言路,足智多谋)、思(应该睿智,成为圣人)四、阴阳五行与中华医学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用阴阳学说解释中华医学:(1)解释人体结构(2)解释人体生理功能(3)解释人体病理变化(4)指导诊断病症(5)区分药性(寒凉温热)(6)指导治病养生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类器官之间的关系:(1)同类相从: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肝脏生了毛病,会在他的眼睛、眼泪、筋、指甲等方面有所反应,情绪上也会易怒,人们常说怒伤肝。
(2)异类相感:滋养与抑制。
用五行来解释:肝(木)滋养心(火),心(火)滋养脾(土),脾(土)滋养肺(金),肺(金)滋养肾(水),肾(水)滋养肝(木)。
抑制同理。
五、中医与西医中华医学优势:保精护肾,调养脾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治疗非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疾病)中医与西医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中华医学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注重保健防治——这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与兵法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同。
中医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方面有哪些长处:功能性疾病是不可见的,与器质性疾病(可见疾病)相反,中医可以调理各种“痛”“酸”“乏”等功能性疾病。
药食同源:日常食物的性质分为寒凉温热。
螃蟹性寒,姜性热,螃蟹蘸姜汤。
第三讲法家学说一、商鞅与韩非商鞅:血统——公孙鞅、国家——卫鞅、封地——商鞅商鞅变法:经济:井田制->自耕农制政治:分封制->郡县制法律:成文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邻里连坐军事:二十等军功爵制韩非本来会被重用,却被自己同门的李斯害死,他的死根本上是由法家自私自利的观念造成的。
二、人性与法律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性”表示天生就有的心理因素。
喜好美食和美色是人的本性,进食维持生存是本能,喜欢美丽的事物美丽的人美丽的配偶繁衍优秀后代也是一种生存的本性。
韩非论为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法家的人生观就是为自己。
法家婚姻的核心是利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法家“一断于法”的主张,包括赏(城门立木)和罚(秦惠王犯法,老师受罚)两方面:法律是衡量是非对错的唯一标准,强调依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人性学说:韩非认为人性无善恶,善恶皆为人好利的自然所为。
如为了赚钱,造车的人希望人都能长命和富贵,造棺材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早死,二者看似矛盾,但并没有善恶之分。
三、奖惩严明与富国强兵政治主张:各司其职经济主张:奖励农耕,抑制商业。
韩非《五蠹篇》:儒者,侠客,纵横之徒,私门之徒,工商业者。
四、政治管理三要素法:依法治国,针对全体国民术:以术御臣,针对的对象是手下官员势:以势临臣,对象是政治家自己五、经验与教训法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强调人的动物性,肯定个人利益,注重法律约束,重视政治和经济效率,强调富国强兵,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管理方案呢。
总结:法家:重视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派。
长处:适用于乱世,是富国图强的利器。
短处:不适于社会安定,会导致社会崩溃。
第四讲先秦儒学一、起源和变迁孔子创儒:克己复礼,性近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传儒: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修身养性。
性善论荀子综儒: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善人性本恶。
综合诸子,形成了以儒家为本、兼容法家、道家的政治学说。
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
荀子儒学标志着先秦儒学的终结。
儒家学说的纲领:四点一线——四点:人性论,教育论,仁学,礼学;一线:中庸之道儒学是让人讲道德,守秩序,做社会化的文明人的学说。
儒学是以人为焦点的政治学。
二、人性论性:生来就有的心理素质,是不学而能、自发起作用的心理因素。
法家:食色性也。
人与畜生没有区别。
儒家:人具有社会性,人具有超越牛马的高尚品质。
孔子:人性相近。
人的天性是差别不大的,后天社会实践(学习,教育,影响)使人们变得不同。
孔子认为,社会上有两类人:君子与小人。
孟子: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有的,是根治于人内心的,而不是外在输入的,所以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性善的。
例子“孺子入井”。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社会、文化、教育的表征。
人的善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受社会影响形成的。
人生来而好利,生来就有仇恨,所以彼此残杀,生来就有欲望,所以有声色犬马的行为,顺从人的天性必然导致争夺和厮杀。
圣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使他们成为了圣人(人格培养,学与教)荀子的“性恶”与告子的“食色性也”不一样。
“性恶”:需要积极学习,改正恶,向善。
“食色性也”:这就是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
告子跟类似于法家韩非子。
三、学习与教育孔子让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弟子:主要包括古代贵族,尤其是下级贵族“士”。
政治社会知识:礼,乐。
专业知识:书,术。
本职工作:射,御。
礼:行为的礼节,在什么样的场合,怎样举手投足,彬彬有礼。
乐:音乐,政治活动中离不开音乐。
射:乘车射箭,这是仕的基本职能。
御:驾驭战车。
书:读书识字。
数:算术。
最不重视教育的是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最重视教育的是荀子。
孟子重视学习:虽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的基因,但要使这善的基因茁壮成长,需要后天环境的培育,需要每个人的勤奋学习。
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向尧舜学习,向圣人君子学习,使内心善的根苗茁壮成长,主导人的一生,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
孟子的“大丈夫”,如果放到法家那里,就是刁民。
荀子的学习理论:化性起伪。
(很有现代性,特别值得我们重视)批判社会中的恶人恶事,宣扬真善美。
让人们改善自己先天的恶性,培养善性(即伪)。
如果每个人都虚伪,一贯虚伪,坚持一生,时时刻刻虚伪,那这个人就是君子。
人性过度放纵,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应该根据学习角度去改造引导。
荀子做《劝学篇》阐明学习的重要与意义:(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的想,不如片刻的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
“思考”是自己在这里想事情,“学”是从别人那里得到想法。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并且付诸行动,随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少犯错误。
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既要从外界获得知识,又要通过思考将这些知识内化,分类,挑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个人努力学习,就有可能胜过自己的老师。
(4)学不可以已:学到老活到老,永无止尽。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品形成的重要影响。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向于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成长。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去雕刻,像金属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
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不一步一步走,就积累不到千里,说明要不断学习,要慢慢积累。
四、仁学仁,是个会意字,表示两个人,表示两个人之间良好的道德伦理关系。
仁学就是维护良好道德关系的学说。
(1)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愿意的也是别人愿意的,你应该替别人着想,你不愿意得到的结果,别人也不愿意得到,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献媚讨好,这样的人很少是仁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