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度工作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2010 年12 月30 日)2010年度我校科技工作继续坚持顶天立地”的指导方针,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科技工作再创佳绩,在承担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基地建设、服务三农”等方面硕果累累,十一五”目标超额完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发挥了引领作用。

一、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特色与创新1、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更好适应国家有关科技管理形势变化,在总结科研院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在不增加岗位编制的前提下,对科研院科室设置和工作职能分工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信息与服务、科技推广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暑假前完成了科研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新一轮全员聘任工作,部分科室人员进行了岗位调整,半年来运行规范、有序、高效。

2、科技管理制度建设为规范学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外科研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已经学校发文实施。

2010年还重点开展了院内管理制度建设,为推进民主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院内管理制度,如院务会制度、处长分头联系专业学院制度、3、开展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为了加强和提高学校科研战略研究,适应国家现代科技规划,做好学校十二五”科技布局,科研院组织专家开展“十二五”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研基地规划、校外试验基地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二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现已经完成初稿,正在进一步讨论完善。

4、科研项目全程管理组织了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合同签订、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等全程管理和实施工作,特别是在重要科技项目的筹划、组织、协调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特别是与财务处合作,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申报中的预算管理,有效避免了无效申报和经费扣减。

2010年完成了400多项科技项目的验收工作。

5、科研基地建设开展了科研基地调研和规划,组织申报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基地项目,组织了一批科研基地的验收和认可评审,保障已建科研基地良好运行。

重点开展了校级校外试验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

6、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协助教师做专利申请和维护、新品种保护、科研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的申报工作。

探索成果转化、推广的途径和模式,同时与各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7、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科技保密等的管理工作;组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试验申报、校内评审;有力保障了相关重要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取得的成效1、科研项目管理实施顺利,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2亿元“ ^一五”期间我校主持和参加各类科技项目2000多项,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科研执行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做好项目验收至关重要。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在学校统筹部署,以及财务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我校主持和参加的400多项课题顺利通过任务验收、经费审计和财务验收,这表明我校科研项目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校到校科技经费突破12亿元,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占%,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部来源项目占%,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48等农业部来源项目占%。

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表明我校科技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科研投入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我校在十二五”科研立项中开局良好。

在十二五”国家农村科技领域首批预备项目评审中,我校组织申报94项,通过评审入库88项,入库率94%居全国高校首位;首批有7个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76项,面上项目获资助率和经费总额都取得历年最好成绩。

金危危、郭岩、刘金华3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已新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7项、重大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项、948项目14项。

我校科研项目策划、项目组织、项目层次等在激励竞争中不断提高。

2、科研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有突破学校加大了对科研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科研基地建设规模空前,支撑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由我校唯一独立牵头筹建的“国家果蔬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现场评审和综合评审。

畜产品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饲料添加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基地获批建设;我校成为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

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第二个五年建设协议,由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法国签署,将使中法肉牛研究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功能乳品、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和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果蔬加工、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牧草与草坪草种子等3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通过验收或复审。

学校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科研基本业务费等专项中投入上千万资金用于校外基地建设,先后批准改、扩建曲周、涿州、上庄以及海南、沽源、石羊河等一批基地。

学校的基地建设工作跨入新阶段。

3、科研产出成果丰硕,奖励、论文、专利均有大幅度增长2010年我校科技奖励、国际论文、发明专利数量均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0年我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孙其信教授参加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主报的“牛和猪体细胞克隆研究及应用”(李宁等)、团队的“主要作物种子健康保护及良种包衣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刘西莉等)、团队的“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杨培岭等)、“芽抱杆菌生物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王琦等)、团队的“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任发政等)5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

截止到12月31日,我校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56项,比去年增长71%,其中发明专利180项。

我校已发表国际论文1527 篇,其中SCI收录1026篇、EI收录468篇、SSCI收录33篇。

张福锁团队、夏国良团队的论文分别在SCIENCE上发表,赖锦盛团队的论文在NATURE-GENETICS发表。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2009年我校SCI收录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1、20位。

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四个领域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我校在ESI 所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也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

4、人文社科研究进一步加强,研究能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我校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能力快速增强,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高。

我校2010年发表论文被SSCI收录33篇。

叶敬忠、孔祥斌分别获“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叶敬忠还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

我校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CAER)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成为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科领域第三个被S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不仅扩大了中国农业经济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而且有助于中国农业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接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次荣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我校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100余位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出席会议,提升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

5、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服务“三农”能力不断增强我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

2010年,依托我校建设的蛋鸡、肉牛、牧草、兔、奶牛、葡萄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54位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开展了大量技术示范推广及农民培训工作。

在推广教授基层技术推广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在全国建立了20个推广教授示范基地,推广实用、适用技术40项,为地方引进适用新品种38个。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校自主培育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推广1000多万亩,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推广1000多万亩;农大3号小型蛋鸡销售7000万只;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应用3500多万亩;作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区的110个县,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我校自主研制的“超高压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当年国内销售8000多万元,出口创汇220万美元。

6、超前部署制定科技规划,指导科技更快更好发展未来十年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十年,为科学规划、超前部署我校未来的科技发展,在科研院组织协调下,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要求,立足我校实际,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已完成学校科技创新规划、科研基地规划、校外实验基地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四个规划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将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科技2020》框架,将为学校未来十年科技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决策依据。

三、工作经验体会、存在问题与不足。

1、主要经验一年来我校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可喜成绩,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科技政策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科研院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积极性的结果。

新的一年运行实践证明,设立科学发展研究院是适应国家科技管理形势和我校科技发展的新机制;科研院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关键。

2、存在问题和不足尽管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尚有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主要有:(1)我校科研已进入数量、质量共同增长的新阶段,围绕如何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经费效率,要系统研究和加快推进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2)对重大科技成果的主动培育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还有较大潜力。

(3)随我校科研任务、经费量的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家和行业各类项目对过程管理细化,涉及学校职能部门多,科研管理工作量大,在科研院现有人员队伍和条件下,工作压力较大大,制约了为广大教师的主动服务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