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中加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卷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概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

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

戏剧不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

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则为真戏假做。

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

也可以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

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好相反。

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之有隔。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无隔。

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

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

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

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

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

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

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做调剂。

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

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兄;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兄,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因此,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故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之配合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1.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 )A .与现实保持距离,重要在神韵,在意境。

B .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 .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 .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2.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京剧把人生世象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 .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因为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

C .中国京剧的抽象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 .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与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抽离现实,重在神韵,是上乘作品B .西方的戏剧文学就像严肃的父亲一样,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所以它叫做假戏真做。

C .中国京剧把人生世象脸谱化、舞台化和音乐化,因此不如西方戏剧逼真。

D .中西方戏剧各有特色,表现手法、艺术追求各有差异,但表现人生、反映生活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

二、阅读戏剧《逼上梁山》第十八场“野猪林”中的节选,完成4—7题。

鲁智深 (白)林贤弟,现今当权者无道,压榨百姓,四路英雄个个摩拳擦掌,此时不干,尚待何时,这叫做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林 冲 仁兄啊,(唱二簧原板)听仁兄言语细盘算,造反二字且慢言,虽然刺配边州远,英雄立志可撑天。

但愿到沧州观看事变,见机而行又何难。

鲁智深 (接唱)林贤弟主意也太差,洒家言来听根芽:高俅专权太狠毒,压榨百姓无力挣扎,四路英雄势力大,宋室的江山一定倒塌,今日的天下是谁家天下!劝贤弟把此事他细调查。

林 冲 (白)仁兄之意小弟尽知。

我想沧州乃边防重地,将来金人南犯,定可兴起大事。

小弟还到沧州观看情形,再作计较。

4、对划线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是劝说林冲造反,对当权者不要抱有幻想和希望。

B 、“官逼民反”是就高俅欺压林冲,逼迫林冲造反而言。

C 、“官逼民反”所要反的是高俅专权狠毒,并没有涉及到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D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说明鲁智深受到迫害趁四路英雄的势力来造反。

5、对林冲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冲反对鲁智深造反,希望他也到沧州去建功立业。

省(市) 芜 湖 市 学校 安徽中加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打印:中加学校文印室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B、林冲看不清高俅专权狠毒的一面,对高俅还抱有幻想。

C、林冲对宋王朝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希望到沧州之后兴起大事,建功立业。

D、林冲说“英雄立志可撑天”,说明林冲也想夺取天下,统治天下。

6、对鲁智深性格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鲁智深清醒地认识到当权者无道,决心造反。

B、鲁智深把矛头直指宋室江山,说明他坚决彻底地反抗封建统治者。

C、鲁智深对宋室江山认识到当权者无道,皇帝贪官都该反,所以决心造反。

D、鲁智深说林冲“主意也太差”,但他仍然护送林冲到沧州,说明他重哥们义气而放弃原则。

7、写出两个与鲁智深相关的水浒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传记,回答8—10题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借贬低张爱玲来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E、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却并非如此。

9、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学常识和语言运用题11、戏剧中的“三一律”指的是戏剧作品要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整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