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逸爸在2016年读过这本书。

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

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

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

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

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

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作者伯恩斯坦,在书中介绍了一个10天计划,每个章节教述一天家长所需要做的是。

是的,您没有看错,是指导纠正教育家长,正可谓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病了家长吃药”。

第一天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我们普遍认为,儿童时期、青春期都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叛逆期,是正常的必须经历的叛逆期,等过了就好。

但是,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动的等待,等待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是我们作父母的天职,不要让孩子为其糟糕行为找到任何借口。

先给大家一个测试孩子大概的叛逆程度:1至5分我的孩子常常发脾气我的孩子常常与成人发生争执我的孩子常常公然反对或拒绝遵守成人的要求或规则。

我的孩子常常故意惹烦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而责怪别人我的孩子常常怀恨在心或者恶意十足。

然后再问问自己:1.这些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2.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行为会发生?3.是否有任何曾经发生的消极事件在影响着我的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这些行为?4.如有可能,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处理好曾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消极事件?5.我打算怎样应对孩子现在的这些行为?注意下面的思想你有没有,作者把它称为“毒害性思想”质疑为什么会要孩子你对孩子的叛逆怨声载道:抱怨孩子让你和家长精疲力竭。

你对于如何才能控制局面一点头绪也没有。

你感觉受到了操控。

你感觉对婚姻生活失去了热情。

你觉得内疚。

你觉得自己做父母真是太失败了。

如果有以上的负面感受,请在孩子面前作出些改变吧微笑、握手、拍怕孩子、多靠近孩子、说“我爱你”、交流时目光接触、拥抱、点头、给予表扬、给予奖励、鼓励参加活动糟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作出消极行为:吼叫、嘲笑、刺激挑衅、讽刺挖苦、撒谎、打骂、忽视、唠叨、说教、打断、羞辱、纠结于过去、批评、跟别的父母闲言碎语、威胁、贬低、扔东西、否定感受、没有耐心、不切实际的期望逸爸发现中国家长们应该或多或少有上述这些行为1.吼叫(这个作者在接下去的章节中会专门来阐述吼叫的坏处);2.唠叨:唠叨是常犯的“病”,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表象。

3.打断,否认孩子的感受:部分中国家长习惯于傲慢,总是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感受,独断专行。

交流时,不给予尊重,喜欢打断孩子的表达。

4.尖酸刻薄的挖苦:也是相当擅长的部分。

它阻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5.说教: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灌输道理。

第二天理解你的叛逆孩子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要去理解或如何去理解孩子。

作者给出如何试着理解孩子的方法:倾听是关键学者M.Scott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对倾听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说:如果我们倾听孩子的专注程度和认真态度,就像听一位伟大的演讲家演讲一样,就等于赠予了孩子一件珍贵的礼物。

那么有如何做到倾听孩子呢?作者也给出了建议1.保持目光接触2.消除分心: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时相当敷衍,你管你说,我管我玩手机或做别的事。

3.倾听时切忌开口:不要打断孩子,可以微笑和点头来回应4.让孩子知道你确实在认真听5.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引起家长的质疑:孩子到底有多重视家长呢?在过去与叛逆孩子打交道的20年中,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没有孩子否认他们爱自己的父母。

就是那些把门关得砰砰响的孩子、从商店里偷东西的孩子、与父母恶语相向的孩子、拒绝上学的孩子、打破窗子的孩子、对父母进行人身攻击的孩子,他们也承认是爱父母的。

要记住的是,孩子太渴望爱和被家长认可。

可是,他被锁定在消极行为之中,使得我们懒得想办法向他表达爱。

不管孩子表现得有多生气、有多拒人于千里之外,千万别忘记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是多么珍重和关爱他。

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对方的情况,从而导致叛逆升级和恶性循环: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缺乏理解——更多的叛逆行为——家长感到沮丧。

引起你误解孩子的九大陷阱:1.期望你的孩子能够做他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些家长们的急功近利体现在教育孩子身上。

家长总是要求过高,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做不符合年龄段的事情。

2.对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青少年有表现叛逆行为的自然倾向,这并不意味着他总是会叛逆)3.阻止你的孩子表现得像个孩子逸爸认为这点作者提出的非常到位!现在的父母,太容易忘记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了,从而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一样。

一个健康的孩子可能非常人性、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及其对完美行为的期望有些不正常,才使得我们不容易把孩子当孩子看。

以前我拿动画片小猪佩奇举例,其中一集讲述了: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在泥巴水潭里玩耍,佩奇妈妈没有阻止,并让他们穿上靴子。

当他们玩得浑身是泥巴回到家时,读书笔记猪爸爸并没有责怪,而是答应了孩子们吃完饭一起去玩。

结果全家都在泥巴水潭里玩耍,都弄脏了。

这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在他的年龄段玩耍的典型例子。

我们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摆出正经严肃的样子,限制了孩子太多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

4.期望孩子满足我们的需要5.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个人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成人经常犯错,何况孩子呢?6.忘记了责备和批评会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许多父母已经知道体罚是有害的,但却忘记了言语上的责备、侮辱也同样会造成伤害。

7.忽略了充满爱意的行为疗法8.忘记了我们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如果孩子因为打人而被我们打了,这只是向孩子证明了打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至少在有权力的情况下可行。

9.只看到外在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内心的爱和善良动机。

第三天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大喊大叫的问题非常严重。

作者给出一个将心比心的例子:想象当你的配偶、老板或者其他人对你大喊大叫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当你被大喊大叫后,你会热情、积极地做出回应并急切同意每个要求吗?你会在心里谋划如何对向你大喊大叫的人报复吗?你觉得特别无能为力吗?你被人大喊大叫后产生的消极想法和消极感受,是不是很久都不会消失?答案我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你想对孩子大喊大叫时,请做到将心比心。

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大喊大叫不会让你孩子的行为所有改观#会妨碍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有些孩子而言,也是一种“关注”。

他们会用捣蛋的方式引起你注意,因为他知道你会大喊大叫,进入失控状态#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大喊大叫#会传递信号给孩子:你不值得我心平气和与你说话。

你挨骂是自找的#降低孩子对你的信任,他不会再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可家长说,我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喊大叫...那请你看看是不是以下这些原因:1.因为大沮丧了,没有其他办法处理这个情形2.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也对大喊大叫,我就学会了这个方法3.因为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4.因为我相信这是唯一让孩子听话的办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好: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反省一下:你大喊大叫的频率是多少?你通常会为什么样的事情大喊大叫?你的孩子会对你的大喊大叫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在你大喊大叫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大喊大叫之时,你是怎么想的?大喊大叫之后,你是怎么想的?第四天避免权力争夺没有什么事情会比你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之争更糟糕的了。

权力争夺通常非常激烈、很情绪化,甚至丑态百出。

你们往往两败俱伤,你甚至会更惨。

权力争夺会产生报复心。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报复形式通常是顶嘴和扔掉食物。

五六岁孩子的报复行为可能是拒绝收拾玩具。

10岁可能是用咒骂你,破坏东西。

等到十六七岁,报复行为可能是抽烟饮酒、疯狂购物、早恋、辍学、夜不归宿甚至自杀。

现在来评估一下你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你所起的作用:如果我放弃控制孩子,我会害怕发生什么?在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我在想些什么?当我拒绝孩子作出的选择时,我一般会想什么或什么感受?有时候为什么我会对一点小事不依不饶?如何避免权力之争?改变你的心态#应对叛逆孩子,不是要操控他,而是要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当你心平气和表达你的想法时,孩子会听#没有哪个成人会说,当时父母太理解我了所以渡过了一个可怕的童年。

在中国家庭中,权力之争是十分普遍的。

旧社会,孩子是没有选择的服从,因为社会价值观如此。

如果敢与父母争夺权力,那就是大不孝!而今社会,很多家长还是会有家长权威不可动摇的思想,常常把“我是你老子就该听我的”挂在嘴边。

如今的孩子思想活跃,追求自由民主,对这种思想除了鄙视还是鄙视。

所以家长们必须改变,改变思维,改变心态。

第五天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叛逆的孩子们想要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们并不总是知道怎么做。

所以,常常提醒他们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家长要做的工作。

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夸奖、奖励孩子。

通过给予奖励来加强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叫做“正强化”。

不过,作者提醒,奖励和贿赂要区分开来。

最好的奖励往往是口头的,非物质的。

现在的孩子被物质包围。

你给出所谓的奖励,未必能打动孩子的心。

中国父母太吝啬自己口头上的赞美,比如“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的很佩服你最近所作出的努力”等。

那么,怎样表扬你的孩子呢?态度要真诚;表扬要适可而止(有些家长要么不夸,夸起来没完没了)表扬体现对比(让孩子知道,现在做的比以前的要好)越快越好(一发现进步的地方,就要表扬)表扬要多样化和见机进行家长们不妨试着把一些可以表扬的点写下来:比如,孩子会叠被子、自己刷牙、会关心别人、非常独立、会道歉、友好、完成作业、有创造性、有兴趣爱好、有良心善良等等...之前说口头奖励很重要,不是排除一切物质奖励,但是最好遵循以下几点:1.了解你的孩子会看重什么2.与你的孩子有关3.不要让物质奖励完全代替口头奖励:就是即便你给予了物质,也要加上口头奖励。

4.要在遵守在行为后给予奖励,不是在行为前,那就可能变成贿赂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