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的探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提出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市场经济固然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也不可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化解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良剂。
同时,现在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不少孩子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
因此,抓好学生精神文明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
二是外联,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认为,无论国家、团体还是个人都不能脱离文化传统。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特别强调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说明经过半个世纪,中国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一个“和解”。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也认为,传统文化是个多面体,不同时期,人们看到的是不同侧面,强调的也是不同侧面,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
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
姜昆2015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四)选题意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五)研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一)课题理论依据1、人的社会化理论2、发展心理学理论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二)研究目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
3、国学经典诵读。
4、戏曲进校园。
5、汉字的书写。
(四)研究假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
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
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
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五)创新之处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娃娃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90后”、“00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考试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 进行空间教学;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孝星”、“美雅儿童”、“美雅少年”。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一)研究思路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把育人主线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循着内引和外联的路径,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法。
研究学生在各学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
2、横向研究法。
研究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
3、文献研究法。
优选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精神内涵。
(三)技术路线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引和外联;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动员启动阶段。
(2017年6月6日——2017年7月6日)。
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实施方案,清晰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职责要求。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
(2017年7月6日——2017年7月31日)调研各类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
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2017年8月1日——2018年2月28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应用,整理成果。
(2018年3月1日——2018年6月1日)形成含有文档、图片、视频、教案、教材、经验总结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