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协议书(实用范本)
4、向乙方追讨居住权或妨碍乙方正常生活居住可享受与其他同村村民的待遇,可正常使用道路、居民用水、用电等,但使用费用由各自负
5、甲、乙双方保证,与丙的方合作建设协议,已取得全部家庭成员的同意。房屋建成、交付丙方后,丙方对其因出资而分得的房屋依法享有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权、转让权、出租权、获得拆迁补偿权、继承权及其他收益权等全部权利。对于因甲、乙双方违反本协议第六条第二款而获得所有权的房屋也依法完全享有前述的所有权利。
2、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甲、乙双方的原因,造成工程中途停止,无法达到合同目的时,甲、乙双方应清偿丙方已出资的建房款,并承担出资款5%的违约金。
3、由于甲、乙各方未能按本协议第四条第一款之义务履行还款义务,本协议之合作建房的所有权全部归丙方所有。丙方有权对该房屋进行处置。
八、不可抗力
如果本合同任何一方因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而未能履行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妨碍其履行期间应予中止。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响终止或消除后,双方须立即恢复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各项义务。
一、宅基地基本情况
1、甲、乙双方所有土地位于东至南至西至北该宅基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2、该宅基地的地上附着物有:
二、土地的其他权利状况
甲、乙方确认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是其合法拥有,不存在抵押,查封、第三人主张权利等产权瑕疵。
三、出资形式及期限
因甲、乙双方无建房资金,为了保障建房项目顺利进行,丙方同意建房款全部由丙方先行垫付出资。出资金额为肆拾万元¥400000元。在甲、乙双方办好建房相关手续,并拆除宅基地上建筑物,“三通一平”后,具备建设的相关条件时,丙方先期出资十万元,此后,根据建设工程进展情况,丙方再行分期出资。
如遇自然灾害导致房产灭失的风险由甲、乙双方承担,对已垫付的款项,由甲乙双方负责偿还。
九、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丙各方协商解决。
2、本协议甲、乙、丙三方签字后即产生法律效力。
3、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丙方: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甲、乙丙各方在内部装修时,不得擅自加、改、扩大住宅面积,不得危及房屋主体结构,不得对丙方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造成其他人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七、违约责任
1、在本合同生效后,甲、乙方中任何一方单方面解除合同的,视为甲、乙方均构成根本性违约。甲、乙双方应返还乙方的出资款项并按已出资额的10%向丙方支付违约金。如果造成乙方其他经济损失,还须赔偿因违约造成乙方的一切经济损失。
1、房屋建成后,甲、乙、丙三方各分配4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
2、甲、乙双方将宅基地及地上附着物用于建房后,甲、乙方及其继承人不得再对已分配给丙方的房屋及宅基地行使任何权利。
3、甲、乙方保证丙方在此宅基地上住房的居住权,丙方对该已分配的住房有完全的支配权、处分权并完全享有出租收益权,甲、乙双方应保证丙方出租权的正常行使,如由于甲、乙双方原因,造成收益损失,由其承担相关损失。
建房协议书
甲方:
wenku.baidu.com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电话:
乙方:
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电话:
丙方:
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甲、乙方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与出资人丙方合作兴建住宅楼。甲、乙、丙各方遵循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各方平等、友好协商,决定由丙方出资在甲、乙双方的原宅基地上新建住房,现对拟建设工程的合作方式、双方责任及利益分配等相关事项订立协议,以资甲、乙、丙三方共同严格遵守。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现达成协议内容如下:
四、权利义务
1、丙方垫付的肆拾万元建房款,为丙方出借给甲、乙双方的借款。甲、乙方均同意并确认由其各自承担借款贰拾万元¥200000元。
2、甲、乙方保证每年12月31日前各自向丙方至少偿付各自借款贰万元¥200000元。还款期限共计10年。
3、甲、乙、丙三方同意以甲、乙双方的名义建房。由甲、乙双方负责办理相关报建手续、审查资质、组织施工,协调和处理有关主管部门和相邻关系。
4、丙方不承担甲方以该宅基地担保、抵押、质押、转让、继承所产生的任何债权、债务。
5、由于违反规划被相关部门拆除的,应由甲、乙双方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6、甲、乙双方应采取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人身、财产安全,如遇人身、财产损害导致的赔偿责任,均由甲、乙双方自行承担责任,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五、产权归属
六、补偿条款
房屋建成后,遇政府或其他单位、企业,征收、征用该地块,以致房屋需拆迁、搬迁的,甲、乙双方有义务协助丙方取得土地的补偿与收益。如获相应面积的实物房屋补偿,则由甲、乙、丙三方按补偿面积平均分配住房。如获货币补偿,应除去土地增值的因素,按甲、乙双方未向丙方还款数额占出资款的比例分别计算补偿款。本补偿方式、方案,经双方议定,不得反悔,甲方及所有家庭成员不得再另行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