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语言连贯题常见题型及解题切入点一、考点解析语句连贯题属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所谓“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
具体来说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话题统一,句序合理,前后衔接和呼应自然。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
它着重考查句子内部结构的一致,逻辑的有机联系,上下语言环境的协调等。
此类题主要是考查检测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
二、考点链接例1、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04年福建卷)1、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2、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解析:此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题目要求根据一定的上下文,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一般来说,句子衔接是否恰当,虽然也与句子的形式有关,但主要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也就是说,要从内容入手。
从内容上看,第一句说的是建筑古今不同的特色,由此,应选①②作为横线处的内容。
从这句后文看,第一处横线应选②,第二处横线应选①,这样,就可以与后面“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衔接。
第二句说的是记忆,这句两处横线讲的是沉淀下来的记忆对人生的影响。
③和④都是谈这方面的。
从逻辑关系来看,③句应在④句前面,因此答案应为:C。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2004年天津卷)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①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②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①改为:②改为:解析:由“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可知,画线两句均应调整为由动宾结构的短语构成的句子。
答案可整合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动宾结构例3、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广东卷)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②④①C.⑤②①③④D.④①③②⑤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连贯的题目。
语言连贯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前后呼应,其次,语言的连贯还应做到句子的表述不断地从已知信息推向未知信息,后句的句头跟前句的句尾衔接顺畅。
同时,语言的连贯还要考虑到句式基本相同。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来看这道试题。
解答此题,可以依据逻辑关系,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句序。
很显然,④和①是乘车放眼窗外所看到的赏心悦目的景色。
故④①在②后面,④句由远及近,由山顶及山麓,山麓是“绿草如茵”,①句恰好写的是草原美景,与④句后面衔接。
所以①句和④句的顺序就是先④后①。
②句前面“颠来荡去”与③句“道路变得崎岖不平”衔接,组成因果关系。
⑤句交代汽车行驶地方,③②④①都是行驶途中发生的事情,故⑤放在最前面。
据此,可以推断出正确选项是B项。
三、命题综述及预测㈠命题综述1、试题类型:㈠语句衔接;㈡排列句序;㈢填充复位。
填充复位题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适当的句子还原。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已确定,要求从文章或段落中找出适当的位置复位。
第二种情况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出现,作为语言知识的考查,主要采用第一种出题形式。
2、涵盖了影响语言连贯的三大因素(保持话题统一、合理安排句序、运用言语的呼应与衔接)。
3、早年着眼于考查“保持主语一致”和“合理安排句序”两方面,近年则着眼于考查运用言语的呼应与衔接。
4、日趋偏重综合性的考查,即一道题中同时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贯手段。
㈡命题预测语言表达连贯这个考点与生活、学习联系紧密,能反映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内容。
这种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考点仍将会是2007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从命题形式可能较2006年更新颖,内容上将更加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可能将“神州六号”、“文艺晚会”作为考查内容,体现了大语文教学思路,试题综合性会更强,一道试题可能与其他语言运用和修辞等结合起来考查。
四、解题切入点1、从陈述对象一致切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意思要表达连续、完整,陈述对象必须保持一致,这是句子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中途改换陈述对象,势必造成句子语气、语意的中断或阻隔,因此,陈述对象一致是语句衔接的重要条件。
例: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简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语言连贯的重要因素。
从给定的语境上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小明”,要找到衔接恰当的语句,必须把握这一特点。
A、D两项的陈述对象与题干显然不一致,题干中的“小明”,在此已转换成了“妈妈”;C项干扰性最大,因为在该项中,前半句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了一致,而后半句则变成了“妈妈”了。
B项中的陈述对象仍是“小明”,承前省略,用“让妈妈给找到了”这一兼语,顺畅地连接了用“拽”、“送到”这两个用法上表示受事的词语组成的连动句,陈述对象始终一致。
2、从行文内容一致切入所谓“行文内容一致”,其实指的就是话题要一致,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围绕一个中心说话,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
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
话题出岔,节外生枝,内容当然就不能一致了。
做这类题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衔接句的内容一定要与原文的整体含义,特别是局部关键词语的含义要相互照应。
例:和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简析]本题的引文由两句组成,前句一个“逊”字点出梅花没有雪花白;后句一个“输”字点出雪花没有梅花香。
可见,这两句都是从梅花和雪花的不足入手的,都是揭示美好的事物的缺点的。
A、C两项中的“短长”、“千秋”是从优劣两个方面分析的,D项的“各有所爱”是从优点方面分析的,它们都不能照应原文中的“逊”和“输”,转换了话题,内容不够统一。
只有B 项的“各有缺憾”照应了上文,保持了内容的统一。
3、从语句结构一致切入所谓“语句结构”,这里指句式结构和短语结构。
“语句结构一致”就是强调衔接句和其前后语句结构和短语结构要一致,破坏了这种一致性,也就失去了语句的连贯。
例: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
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赵院长总是保持着学者的风度,(a.脊背挺直,面容和蔼,b.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很整齐。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简析]①句中的a项“粗黑的眉毛”的结构是偏正关系;b项“眉毛粗而黑”的结构是主谓关系,而选项前后的“身体魁伟”、“两颊微微陷下去”都是主谓关系,依语句结构一致的原则,①句应选b项。
②句中的a项“脊背挺直”、“面容和蔼”的结构是主谓关系;b项中“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的结构关系是偏正关系,而选项后面的“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很整齐”的结构是主谓关系,依语句结构一致的原则,②句应选a项,这样答案就只能选C 项了。
4、从语句意境一致切入在描写或抒情的语句中或语段中,往往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明快或低沉,在同一段文字里,都应保持一致,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语句连贯衔接。
例: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崖壁下有好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罗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简析]这是一个描写性的语段,给出的语句中,荒坟残碑,瘦水枯石,构成了一种凄冷沉寂的情调。
而A项的五彩斑斓。
C项的夕阳落照,都是暖色调;D项“透明的羽翼”则透着“亮”色,都跟原语境不合。
只有B项无论从情景氛围,还是从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上看,都是最恰当的。
这一道试题,除情调问题外,也有事理逻辑上的问题:A项说石壁“夹江高矗”,C、D两项都说“对岸”,而原语境中交代的是坟前石碑“字迹模糊”,如果真在“对岸”,如何看得清“字迹模糊”?5、从分类组合一致切入有些并列词句组合的先后顺序遵循的是人们约定成俗的顺序,“分类组合一致”就是要求学生针对选项中的多个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
例: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天山连绵几千里,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湖泊、溪流,C、不论高山、森林,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深谷、溪流,D、不论湖泊、深谷,不论草原、高山,不论森林、溪流,[简析]这道题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选项中的六个概念,属于三个类别:山谷(“高山”与“深谷”)、草木(“草原”与“森林”)、流水(“溪流”与“湖泊”),依分类组合一致的原则及由高到低的俗成,当然应该选择B。
6、从语句手法一致切入这里的手法是广义而言的,可以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修辞手法,手法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或质朴平实,或风趣幽默,或稳健庄重,“语句手法一致”,就是要求衔接句与上下文的手法一致,从而使整段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