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

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

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习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

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

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

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

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习,学习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习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习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进取向上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

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

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宋濂的确心理素质好。

我常常在想,假若宋濂至死依旧没能等到新王朝建立,他会不会觉得冤枉?因为他被朱元璋召入朝廷修《元史》时,已经59岁,他的人生还有12年结束,或许宋濂真的就被历史淹没,宋濂当初求学所承受的,还会被后人记得吗?宋濂大概承袭了少时即爱好读书的秉性和爱好,真的就坚持下去,并成为大家,这或许,是历史给宋濂最好的回报,让他的人生延长了13年。

我想,假如历史真的残酷一点,宋濂没有等到那一天,他也不会后悔当年为求学所付出的艰辛的,或许他会给后人留下一部书,又或许,他仅仅给后代留下一段佳话,又或许,他什么都没留下,但他从此,就有了另一番境界和胸怀。

宋濂不会后悔的,我知道。

吾辈当自勉!或许,这也算我们跟着马生沾的光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1。

对于求学生涯有相当细致、生动、简洁的描述。

走笔利落,文字平易,用心殷切,令人动容。

2。

卒章显志。

开笔以后写了一大片回忆,最后数行,才落笔主旨——“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

异乎一般赠序的写法。

显得特别实在,不绕弯子,省却了许多过渡的话。

3。

要点:一是“嗜学”,“中有足乐”。

二是“勤且艰”,变得可以忍受。

三是关键是“心专”,“用心”。

四是求学心切,竟至于忍辱负重。

一切都可以忍受。

4。

劝学,说教,但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以自己求学经历来打动人心。

5。

当然早就学过,然而对这篇文章始终没有很多印象,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也许是有点不喜欢文章说教气——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

然而现在一读,却觉得还挺好。

也许现在知道观其大者、略观大意了。

原先只知道寻章觅句,而遗落要旨。

6。

文字质实,没有玩什么花腔,而有“正心诚意”之风。

但我反对拿那些艰苦的学习环境来说事,来教训人。

本来作者是通过自然感化的方式来写作的,并不刻意要教训人。

而是循循善诱的方式,并无高高在上之姿态。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的一篇序文,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其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读了本文深受启发,首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勤奋、专心,“天道酬勤”吗。

其次: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三:从宋成才而同舍生平庸的事实来看,恰好印证了“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莫要有攀比之心理,以失真正之自我。

五:做人要讲诚信,可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看出。

除此之外,我认为促使宁走向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宋心中有梦,一个使自己抛除一切的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曾赞曰“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不用看别的,就看他身上的荣耀的光环就足以让我们仰视这位一直神秘如今却走进中学语文课本的传奇人物。

学习宋濂的’这篇序文,我们不得不去除一些糟粕,剔除一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东西。

但文章还是让我们细细的咀嚼在那个年代学子求学的苦难经历,重温吃苦耐劳的中华美德,对求学燃起满腔的热情之火。

宋濂堪称天下第一苦人,他在求学阶段所承受的艰辛我们现在已经难以体会了,无书则抄书,无师则求师,无食则忍饥,无衣则受冻。

不管来自身体的,还是来自心理的,宋濂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有所成就。

可以说,宋濂求学的成功,是在苦痛中炼就的。

古有寒窗苦读之说,范仲淹、宋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牛角挂书,形形色色的苦读,无不启迪着我们的心志。

现在的教育,最缺少的是吃苦教育,也可以说是“寒教”,如果一个人从没有体会过苦痛的折磨,估计他很难坚强的成长起来,毕竟成长的过程就是在苦痛折磨之后的蜕变。

这个道理不是我发明的,先贤孟子说过,宋濂做过,唯有我们有些人一直在读孟子,在学宋濂,确没有真正的吃过几次辛苦。

如果说能吃苦、敢吃苦是宋濂成功的秘诀,那么对学习执着的追求则是他精神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到达高境界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更多,他得到的就更多。

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宋濂舍弃的是物质的享受,舍弃的是别人看来是自尊的伪自尊,舍弃的是人世间的一切浮华,所以他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享受的人。

他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他的快乐可能少有人能懂,但这种快乐的确是最高境界的快乐。

我们很多人缺少的是对人精神境界的开蒙和滋养,教育如此,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如此。

看惯了物质累积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淡忘了精神领域的追求,这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哀。

宋濂的一篇序文,是送给马君则的良药,更是给所有读他的人的一剂良药。

最后,愿宋濂之灵魂永远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宋濂是我国明初文学家,今天我便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宋濂小时候,有次天气寒冷到连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冰,可他仍坚持认真读书学习,一方面表现了他学习刻苦,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信守承诺,不敢违约。

单是最后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正所谓“一诺千金”,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宋濂那样守诚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非常和谐的景象。

勤奋刻苦,这大概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吧!不过,现在的我们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长的呵护,自己的娇惯,何谈“勤奋刻苦”一词?很少有人能像宋濂那样不为贫穷而自卑,只为学习而快乐!让我们心存梦想,脚踏实地的一点一滴做起,告别浮华,告别懒惰,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努力拼搏,奋斗一生!《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从小到到大是那样爱学习。

小时候,他家穷没书可读,他就自己到藏书的人家去借,为了按时归还,他日夜不停的抄写,即使是在结冰的日子里他也不放松学习。

成年时,没有老师和名人的指点,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当老师批评他几句时,他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

因此他虽然愚笨,但他也获得了知识。

在他去求师学习时,虽然下着大雪刮着猛烈地寒风,但他也照样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也不知道。

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两顿饭吃,并没有鲜肥滋味的享受。

他看着和他住在一起的学生,他们都穿着丝绸的衣服,头上带着红色的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上还挂着白玉环等装饰,而自己穿着破衣服,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羡慕那些学生的穿着。

因为他心中只想读书,不觉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学生会。

宋濂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学子。

而我自己呢?当然无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万八千里。

小时候,家里有书可读,可是一心想着玩就放松了学习,渐渐的成了一个贪玩鬼。

中年时,生活条件变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

即使是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下,我还是很贪玩鬼,根本就把学习抛在脑后。

只为自己能够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时还会和父母吵架。

当自己做错了事时受到老师批评,自己有会在老师背后说老师坏话。

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师布置了作业,然而我是那样的偷懒,还会在老师的作业上打折扣,有时还会带到学校里完成。

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下着鹅毛大雪的时候,自己还有一种不良的想法:还是躺着暖和啊,作业就下午在写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