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姓名王晓佳学校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学科语文年级一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校本教材一年级下册《发现春天》第三单元相关领域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享受春天1.单元内容分析本文选自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一年级下册校本教材《发现春天》。
这个阶段的教学主题是“春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是一年之始,学生在主题的学习下能更加体会到春之美。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发现春天”“走进春天”两个单元,《村居》选自第三单元“享受春天”。
这一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春天的手》《古诗两首》《四季的脚步》。
《春天的手》帮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观察春天的变化;《古诗两首》的《春晓》《村居》试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感受春日的生活情趣。
《四季的脚步》带领学生从春日变化入手,引申到四季更迭的不同美景和韵味。
2.学习者分析一年级学生诗歌学习的重点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一年级上学期的积累中,学生已诵读了《敕勒歌》《江南》《江雪》《古朗月行》等30首古诗,初步习得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对于诗歌的学习亦兴趣盎然。
如何让学生领会诗句的内容,进一步感悟诗句的丰富内涵,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借助已掌握的方法自主预习课文。
2.能借助字典使用音序查字法认读汉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感受春日的美好,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1.预习、解决字词(一课时)2.学习课文《春天的手》(一课时)3.学习诗歌《村居》(一课时)4.对比学习古诗两首《村居》《春晓》(一课时)5.预习课文《四季的脚步》(一课时)6.学习课文《四季的脚步》(一课时)7.口语活动《四季的脚步》(一课时)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村居》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学习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2.内容分析《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3.学习者分析在此前的积累中,学生已诵读过多首古诗,对于春日的诗歌,也有一定的积累,如《咏柳》《清明》《春晓》《忆江南》等。
如何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的丰富内涵,而不是停留在背诵的基础上,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村、居、醉、烟、童、散、忙”等,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1、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1、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一、故事导入,引入古诗1.教师导语:在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学过很多很多古诗。
但今天这首诗,可以说是最美丽的一首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首诗背后,有一个故事。
清朝有一位非常棒的诗人,叫高鼎。
他晚年在乡村住。
有一天他出去散步,走着走着他发现:村子前后的小草已经渐渐生长发芽,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真是舒服的二月天呀。
地上小草长,天上黄莺飞,高鼎再往远处看,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摆动,像在抚摸着河堤一样。
河面上水汽弥漫如丝丝烟雾,杨柳随风舞动,似乎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急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了蓝天。
(边讲故事,边出示每一句诗的配图)2.诗人高鼎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写了下来。
对,很多小朋友已经猜出来诗的内容了,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而这首诗的名字,就是《村居》,意为居住乡村时所见所感。
(出示诗歌和题目)二、诗歌朗读,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教师:请大家认真听2.学生自读,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3.教师带领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先出示字词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
拼音去掉,教师指读、开火车读。
重点字词处理,如“村”“忙”等,可从字音、结构、偏旁、组词、占位、书写故事导入引入古诗诗歌朗读学习生字图文结合解读诗意诵读诗歌内容解析古诗配乐感受升华总结全诗古诗配画等方面。
生字游戏:采用希沃白板,小组PK检验识字成果。
三、图文结合,解读诗意1.朗读诗文,提出问题:教师:现在请你大声朗读《村居》,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2.出示注释,逐句解读:逐一出示注释。
3.图画呈现,理解诗意:教师一边解读诗句内容,一边出示对应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看图猜诗句:教师出示配图,学生快速反应,猜出对应的诗句,以加深学生印象。
四、诵读诗歌,内容解析1.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2.解析诗歌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深度解析诗歌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等,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教师:我们之前学习过5W,大家还记得是哪5个吗?学生:是when时间、where地点、how环境、who人物、what事件这5个。
教师:你们记得真清楚。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的时间是?学生:二月。
诗中说了,“草长莺飞二月天”。
教师:地点呢?谁知道是发生在哪里呢?学生:我觉得是乡村。
因为诗的题目就是“村居”,在乡村居住的意思。
教师:那环境怎么样?学生:环境很美,有草长莺飞,有拂堤杨柳醉春烟。
教师:你能帮我们描述出美丽的画面吗?学生:地上小草刚开始发芽,天上黄莺飞来飞去。
远处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舞动,像春天的手一样抚摸着堤岸,这样的景色让人陶醉。
教师:你说得真有诗意,老师都沉醉了。
除了环境,你们还知道诗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是儿童,儿童散学归来早嘛。
教师:儿童在做什么呢?学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大家已经把这首诗的思维导图画出来了,我们看着导图,再来记忆一下吧。
3.有节奏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学生自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诗文划分节奏,班级有节奏有感情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出示幻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古诗配乐,感受升华1.为诗歌配乐,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
教师:你们刚刚的朗读太棒了,老师忍不住为你们配上音乐了。
我这儿正好有三首曲子,你们听一下,看选择哪首合适,告诉我为什么。
(教师依次播放《命运交响曲》《野蜂飞舞》和《One day in spring》)学生:我觉得第三首曲子最合适。
第一首太悲凉了,第二首节奏太快,第三首很适合。
2.配乐诵读。
齐声朗读。
教师范读,指名读。
六、总结全诗,古诗配画1.带着自己的体会,诵读《村居》。
2.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3.请用自己的理解,给这首诗配上插图。
板书设计:村居草长莺飞儿童散学醉春烟杨柳拂堤忙放纸鸢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说一说:1、《村居》的作者是(),写作的时间是()。
诗歌描绘了美好的春日景色,如()和()。
诗中的主人公是(),他们在()。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本文选自校本教材一年级下册《发现春天》。
这个阶段的教学主题是“春天”。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发现春天”“走进春天”两个单元,《村居》选自第三单元“享受春天”。
之前的学习以课文和绘本为主,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感受春日的美好;而《村居》引导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感受春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春日的生活情趣。
在此基础上,我确立了教学目标: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象所描绘的情景;借助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我认为这几个目标符合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也符合诗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具有可操作性。
2.该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1)开头以故事导入,契合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课堂中由多种游戏方式,希沃白板的字词游戏,看图猜诗句游戏等,让学生在乐中学。
村居时间二月天地点村居环境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人物儿童事件忙趁东风放纸鸢3.该教学设计层层递进,详略得当。
例如:(1)在字词认读环节,先出示拼音,再去掉拼音只显示字词,帮助学生更好记忆。
(2)字词的认读并非全部用力,而是重点讲解了“村”“忙”等生字。
(3)诗文重点在理解诗句大意而非记忆注释,因此讲解注释时一笔带过,重点围绕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该节课可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如在讲解“草长莺飞二月天”这一句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诗句的用字之妙,“长”“飞”二字将春天的活力与美好表达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