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是指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
●层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原始倾斜: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穿时现象: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成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作穿时现象。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mformity):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Angular uncomformity):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
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古潜山: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内力:是指同一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内力又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
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应变:物体受力后变形程度的度量,包括线应变和剪应变。
●泊松效应: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均不超过0.5。
岩石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弹性: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叫弹性。
●塑性:当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以致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此时如将外力去掉,变形后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这种力学性质叫塑性。
●递进变形:岩石在受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初始形态变形为最终形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瞬时无限小应变的累积过程,此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松弛:若保持变形不变,而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松驰。
●蠕变:岩石在受力变形过程中,若保持应力不变,应变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大,这种现象称蠕变。
蠕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应变●构造应力场:受力岩体中的每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瞬时的点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它发育在强烈变形轻度变质的岩石里,如褶皱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
棂柱表面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其上常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沟槽或凸起,并常被与之直交的横节理所切割。
露头中,窗棂构造呈规则状,重复出现,与褶皱形式类似,波长为几厘米到几米。
●铅笔构造:是轻微变质的泥质或粉砂质岩石中常见的使岩石劈成铅笔状长条的一种线状构造。
小的像短牙签,较大的则像魔术棒。
●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
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状结晶矿物组成。
●褶皱: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背斜与向斜:根据组成褶皱的中心地层(核部)和两侧地层(两翼)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
向斜是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倾伏角: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的夹角。
倾伏方向:线状构造的水平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或其它几何参考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该构造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方向: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褶皱的波长和波幅:褶皱的大小以褶皱的波长(W)和波幅(A)来确定。
褶皱波长(W):一个周期波的长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中间线与枢纽点之间的距离。
●闭合背斜: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时,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叫做闭合背斜(Closed anticline)。
●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系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而言。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因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是指岩层沿着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一般呈大角度)的密集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也称滑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Flow folding):是指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粘土)或处于高塑性状态的岩石,受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塑性流动并形成褶皱的作用。
●膝折作用:它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与剪切褶皱作用两种机制的特殊褶皱作用。
膝折作用实质上包括转折端的不平行于层面的剪切滑动和两翼的层间滑动。
●生长背斜(Growth Anticline)是指在盆地普遍沉陷、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通常是基底的局部)隆起所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也称同沉积背斜、同生背斜。
●节理:岩石中有一定排列规律的无明显位移的裂隙。
●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节理系: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系。
●节理的分期:就是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常利用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错等现象。
●节理的配套:是找出反映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序次和不同级别的节理,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推导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
重要的是确定剪节理的共轭关系。
●断层: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而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面:断层的断裂滑动面,简称断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某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层盘:断层时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
●相当点:相当点是指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出现在两盘上的两个点。
●相当层:相当层指出现在断层两盘的同一地层。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
●半地堑: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样式。
●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也称棕榈树构造。
组成花状构造的断层可具有张剪性质或压剪性质,据其可将花状构造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简称正花朵和负花朵。
●推覆构造:大逆冲断层的上盘,因从远处推移而来称为外来岩块,推覆体就是一种外来岩块,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或者推覆构造。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成为飞来峰。
●枢纽断层:正、逆、平移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都是直线运动,事实上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
断层的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表现为横过断层走向的各个剖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中点,表现为旋转轴两侧的位移的方向不同,如一侧为上盘上升,而另一侧为上盘下降。
对于旋转量较大的断层可称为枢纽断层。
●擦痕:擦痕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是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粉砂在断层面上刻花的结果,表现为一组比较均匀的细纹。
●阶步:阶步是发育在断层面上或纤维状晶体中的一种小陡坎,其高度一般不超过数毫米,延伸方向大致与擦痕或纤维状晶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断层效应:指被断地层表现出的位移情况。
同一条断层,当其切过不同产状的地层,或在不同的剖面上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以断层两侧地层的错开关系为依据而测算的位移方向和距离也各不相同,这种现象叫断层效应。
●生长断层:是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发育,逐渐“生长”起来的断层。
其落差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下降盘地层厚度比上升盘相应的地层厚度明显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