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倾心佛禅编辑废名与禅的因缘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寻。
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黄梅自隋唐以降,便成为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
县城附近,东山寺、五祖寺、东禅寺这些佛教对地仍香火不绝。
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浓厚的禅宗文化氛围之中并整整生活了17年(1917年废名才离开黄梅到武昌求学),废名从小对黄梅的禅宗圣地向往之至:“五祖寺是我小时候所想去的地方,在大人从四祖、五祖带了喇叭、木鱼给我们的时候,幼稚的心灵,四祖寺、五祖寺真是心向往之。
”(注:《冯文炳选集·五祖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在事隔近40年以后,废名在他的《五祖寺》一文中仍能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被外祖母带着上五祖寺进香还愿时的情景。
他还经常到寺庙里去观传戒礼,这种对禅宗文化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与鲜活的情感,为以后废名禅宗思想的自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所有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基于对新文化的向往与憧憬,1922年秋废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
在北大他结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胡适、周作人等人。
胡适其时正在撰写中国禅宗史,对来自禅宗圣地的黄梅人废名自是十分感兴趣,他经常邀废名到家里去喝茶聊天,谈禅论道。
据郭济访《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记载:有一次,胡适突然问废名:“你们黄梅五祖到底是在冯茂山,还是冯墓山?我在法国图书馆看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人写经作冯墓山。
”废名根据自己儿时的有关记忆作了回答,引起了胡适的高度注意。
正是这样的一些交谈,使废名大开眼界,他开始认识到了家乡黄梅在历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可以说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自豪感,废名开始了对于佛禅之学的自觉的认识与了解。
也几乎是在同时,废名与周作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此时的周作人思想上正发生着重大转变,逐渐地由“流氓鬼”向“绅士鬼”过渡,追求冲淡平和的佛道一路,正如沈从文所评价的那样,周作人这种“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的绅士作风实在是有些“僧侣模样”(注:沈从文:《论冯文炳》)。
事实上周作人已开始研读大量的佛教经典,他甚至在北大国文系讲授“佛教文化”课程,并常自诩为在家和尚。
后来,他曾给废名写信说:“一月三十日梦中得一诗云,‘偃息禅堂中,沐浴禅堂外,动止虽有殊,心闲故无碍’。
家中传说不佞前身系一老僧,今观此诗其信然耶,可发一笑。
”众所周知,废名与周作人之关系非他人所能比拟,周作人包写废名小说集所有的序言即可为证。
周作人对于佛禅的兴趣,不能不启发并促进废名对于禅学的进一步的自觉。
到这时,在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启发下,废名从小潜在着的家乡的禅文化影响被充分地激活了,废名与禅的因缘更加密切而牢固。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
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
”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
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
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
”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废名禅学思想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
从20年代中期受胡适影响开始接触禅宗到30年代初可以视作第一阶段。
废名的好友兼同乡程鹤西在回忆他1928 年北大退学后在成达——孔德中学任教的情景时说:“在成达时我记得他曾请冯至同志把施耐庵的《水浒传》序写成一个横幅挂起,这也是我喜欢《水浒传》序的开始,后来读庾信的诗赋和维摩诘经也是受他的影响”(注:鹤西:《怀废名》。
)。
从这里至少可以见出,其时废名是很喜欢《维摩诘经》的。
《维摩诘经》是由汉魏时期高僧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它对于大乘禅学特别是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它与《楞伽经》、《圆觉经》一起有“禅门三经”之称。
《维摩诘经》强调,要达到解脱,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净化心地。
后来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会重译此经将其思想表述得更其明白:“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废名对《维摩诘经》的喜爱,恐怕是被其“净心”一论所倾倒。
前面提到的《水浒传·序》中“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剪雪,谈笑看吴钩”以及庾信的“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均与“净心”论交相辉映,怪不得为废名所钟爱了。
作为黄梅之子,在接近禅学之初废名不可能不接触四祖、五祖之禅学思想,特别是对于废名来说,是先有四祖、五祖才有禅宗的(尽管六祖在黄梅承衣受法,但他旋即到南方讲学,加上六祖系广东人,因此,在黄梅一带,人们更多地是谈论四祖尤其是五祖)。
废名曾在许多文章中提到五祖、五祖寺,而五祖弘忍依《楞伽经》发挥而成的《最上乘论》正是强调“守本真心”、“守心住境”、“息妄修心”,这一思想与前述《维摩诘经》“净心”思想是一致的。
后来被弘忍大师视为教授并引为上座的弟子神秀所作一偈可视作是对四祖、五祖等楞伽禅观的形象性概括,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总之,此一阶段废名的禅意主要表现为对观心看净,超越世俗的虚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
30年代起一直到整个40年代,可以视作废名禅宗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事实上废名思想上的转变在30年代前的二三年早就已开始。
1927年冬张作霖解散北大,周作人被辞退,作为学生的废名忿然退学。
这一选择使他顿时成为了流浪汉,经常是吃了中饭,晚饭尚无着落。
他被迫卜居西山。
这时的废名一面继续看书,一面却不得不从“观心看净”的梦中醒来直面现实人生,梦破以后又将在何处找寻自己的心灵归宿?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思想上的痛苦与“凌乱”,废名于1929年结束了学生生涯,做了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
生活的挫折,对社会的了解的加深,特别是出于讲课的需要,他开始重新大量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阶段废名学的是英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成为他寻找思想扩大认识的依据,再加上这一时期他更加潜心学佛,“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这一切,促使了废名思想上的新的变化。
废名曾经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他的道理只要一句话够了,一句话无所不包。
这个能“一言以尽之”的道理是什么呢?他说:“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惠能那首著名的偈中的后两句,原偈前面还有两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这里可以见出,作为废名自己化身的莫须有先生对于惠能是心有所会了。
周作人《〈谈新诗〉序》曾提到废名道法的高超并提及其读书的情况:“随后他又读《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
”而据《曹溪大师别传》与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载,惠能在弘忍之前曾有过一段学佛的经历,特别是曾听无尽藏尼诵《涅槃经》并为之释之,由此而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佛性问题的见解。
惠能在论《涅槃经》时引入了庄子无物无情无待与忘物忘己忘适的接近般若中道的思想,他把庄子的思想注入自己的血液,化成禅学的有机体而形成了自己融般若与涅槃为一体的非有非无的南宗禅思想体系。
废名喜读《庄子》又佩服《涅槃经》不正可以视作与惠能禅接近的极好旁证?个人作品编辑《废名集》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作品特点编辑一是散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