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有效教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实际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要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还要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传统教学中讲的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辛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都在认真探索、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不再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应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所以,教师必须从新的视角来
重新审视学生,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举个例子我们就能对“全面发展”加深认识。
对村庄的“村”字进行书写指导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一个合体字的组合,就像两人站一路横队,作为排头要站正、站直,少占位置,要礼让别人。
我们把‘村’字的‘手’(一捺)缩了进去,腾出了空间,让‘寸’字‘脚’(竖弯钩)很舒服地展开来,就像我们的同桌同学,互相谦让,友好地坐在一起,非常愉快。
在学习写村字的教学过程中,既懂得了汉字书写的规则又教育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能以‘我’为中心,应该讲礼貌,讲风格,讲团结。
”由此,空泛的汉字书写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关注教学实际效果。
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其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有针对性地教学,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
教学效率不取决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那种认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见解是不对的。
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具有反思的意识。
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
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如果再上同样的内容,怎样做才能更好?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以因材施教为前提,做到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所以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有效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整合单元要求,结合每课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再分析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教学的全部过程。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以教学艺术为策略,处理好课堂既时生成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一定全在自己的预计中,对出
现的意外情况,也就是既时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漠然置之,甚至简单粗暴地批评、否定。
学生的不同见解,恰恰是学生的思维与教材内容相摩擦而出的闪光点,面对既时生成的资源,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恰当地进行引导,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
处理好了既时生成资源,就能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把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与科学化的教学用具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结合,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卡片乃至自制教具的使用,哪怕是一块小黑板的展示,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自然能够提高。
五、以学习兴趣为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是老师认真专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思想、情感观点和意蕴,然后精心设计成教案,一厢情愿地把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从而失落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然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
一个人倘若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充分发挥语文课所固有的趣味性因素:语文课的内容有极其富于趣味的东西,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的。
诸如精彩的朗读、生动的语言描述、逼真的动作模拟或声音模拟,适合语文课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有
时向学生介绍一点与作者或作品有关的生动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前或课后用“一纵即收”的方式讲一点,实在很有必要。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效果甚佳。
当然语文教学中也有困难和乏味的东西,因此要把容易的和困难的、学生感兴趣的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应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困难,从而使其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
结束语: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绝不是教师一朝一夕短时间内就能做得到的。
它需要教师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做到。
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教研过程中,以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为标准来衡量、评价每一堂课,并不不断地总结、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向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