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一.三条基本线索: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三.阶段划分1917 1929 1945 1992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苏联的兴衰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6、苏美争霸50末80末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1、二月革命: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3、十月革命: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完全正确)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土地农民私有;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目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工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

(3)、特点:利用战争体制(政治手段)建设社会主义,也是战时的非常政策。

(4)、实质:探索直接向过渡共产主义的途径。

(5)、评价:积极:调集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不符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损害工农联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核心是恢复经济)“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1)、原因:背景:连年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政治危机严重(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目的: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内容: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按劳分配(3)、特点:利用经济手段(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期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调整。

(经济改革、类似中国当代的改革)意义:恢复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到了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说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不是两种社会性质区别的依据;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

(完全正确,类似中国改革开放)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7 1937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1年)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农业集体化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

3、社会主义制度建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4、“斯大林模式”存在问题:功在当代,弊在千秋。

国民经济(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1、193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1939开辟东方战线3、1941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防御)4、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5、1945柏林战役(胜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现代世界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共同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根据一战后英、法、美、意、日等列强综合国力对比而形成的新国际秩序,是帝国主义对世界重新瓜分产物。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基础:一战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新变化(美日崛起、英法意削弱)。

2、各国参会的目的①美国:政策——“十四点原则”。

原因:掌握经济霸权(工业、金融)目的: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操纵国际事务。

(夺取世界领导权即霸权)实质:“十四点原则”是美国突破“孤立主义”传统,试图攫取世界霸权的重要尝试;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②英国:政策——欧陆“势力均衡”。

目的:扩大殖民地,保持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③法国:政策——“围德阻苏”(政策重心:寻求安全保障)。

目的: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3、巴黎和会=《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①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②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东欧、东南欧重建和一批民族国家(目的:建立包围德国的军事网络,预留德国未来扩张方向:东方苏联)③成立国际联盟(时间、地点、提出国、操纵国、宗旨、实质、结果、评价)④指挥反苏战争4、《凡尔赛和约》内容:①重划疆界(阿尔萨斯、洛林、萨尔、莱茵河)——体现法国领土安全等利益、也体现英法矛盾和资与社的矛盾。

②瓜分殖民地(方式:委任统治;英、法、日、比)——体现战胜国内部矛盾和殖民地与西方的矛盾)③限制军备(兵制、陆军、海军、空军)——悬而未决,体现法国安全利益、也资社矛盾和战胜国内部矛盾)④德国赔款(悬而未决,主要受益国法国、体现战胜国内部矛盾)5、凡尔赛体系的矛盾:“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德矛盾—战后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英美矛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目的是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6、体系的崩溃:1935年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把军队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凡系彻底瓦解.7、影响:改变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利益。

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

1、目的:直接:缓和美日矛盾主要:美国与英国联手遏制日本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根本: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实质)2、中心问题:中国问题3、主要内容(1)《四国条约》: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2)《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体现世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九国公约》: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

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4)《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打击日本。

体现民族自决精神,但只是美国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手段。

维护中国主权不是目的而是客观作用。

4、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5、影响: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局面,调整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东方新秩序——华盛顿体系。

6、崩溃:日本法西斯的扩张而崩溃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1、主要:国际关系格局的中心仍然在欧洲,但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开始让位于英法共同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以欧洲为中心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

2、有部分正义性(如:民族自决原则、建立国联等)但以反动性为主,大国意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3、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排斥德国、苏联。

4、体系充满脆弱性、暂时性和不平衡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176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2008年, 240余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25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

全球性危机一般发生于当时的经济最强国。

19世纪中期以前,全球性危机发源地是英国;19世纪末期以来重要发源于美国。

重要的经济危机:1825英国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美国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大萧条1973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贫富差距扩大、超前消费、股市投机使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③标志(导火线):纽约股票市场崩溃2、经过:①首发于美: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增—农产品下跌②向世界扩展:美国—德国—英日—法国3、特征: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危机深4、影响:①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③政治:加深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④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德日法西斯化,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为世界主要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二战爆发。

5、启示:①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居安思危。

②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政府职能。

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分类:①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②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

③北欧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④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新理论、新政策、新特点、新起点)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

所谓新,即是以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