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现状分析整理:SICASABC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
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对于喜爱喝茶的人来说,信阳毛尖常常被提及。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一千多年前,茶神陆羽就在《茶经》中称赞信阳毛尖为茶中上品。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59年,信阳毛尖被国家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十大名茶。
1991年,信阳毛尖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然而,近年来信阳毛尖的名茶地位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在一些民间组织的中国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中,人们已找不到信阳毛尖的身影。
这种情况以199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评选中,信阳毛尖都榜上有名,之后的评选,虽然有几种版本,但信阳毛尖常常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种结果,不少人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谁把信阳毛尖踢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列?1959年信阳毛尖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怎么到了今天反而不是了?”一、品牌及公共品牌的含义1、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to burn”,它的中文意思是“烙印”。
在当时,西方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财产,上面写着一句话:“不许动,它是我的”,并附有各部落的标记。
后来这种打烙印的方法被用到手工艺品的标记上。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进行了权威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2、随着品牌应用的延伸,公共品牌随之而生。
所谓公共品牌,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某种产业特色为纽带形成的区域品牌形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牌的公共性。
像山西老陈醋、平遥牛肉、金华火腿、重庆火锅、龙口粉丝、绍兴黄酒、东北大米、新疆棉花、信阳毛尖等等。
它们也是各区域内著名的地方特产,不仅是区域产品的形象,在国内外占有很高的市场地位,而且形成了区域产业以及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当地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信阳毛尖”公共品牌建立“信阳毛尖”公共品牌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首先,信阳毛尖的产地特别,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平桥区。
这里具有茶树生长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
这里的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5.1℃;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达4864℃;雨水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
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
其次,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
再次,信阳毛尖炒制工艺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
信阳毛尖已经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信阳毛尖也日渐成为信阳的象征。
三、目前信阳毛尖的市场现状及品牌问题分析1、信阳毛尖的市场现状分析(1)市场覆盖范围窄。
信阳毛尖主要满足河南地区的中小都市的消费群体。
广大农村市场和其他省份市场占有率低。
(2)市场定位失策。
信阳毛尖就其内在品质来讲,消费定位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是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的健康饮品和保健品。
依据椭圆形的消费需求,应突出大中档信阳毛尖,抓住消费潜力巨大的大众消费者。
而事实上却相反。
(3)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许多产茶县或企业各自为阵,都着力打造自己的地域品牌。
目前,全市大大小小的茶叶生产厂家六十余家,生产规模差异很大,各自都有自己的牌子,质量、包装参差不齐,品牌甚多,五花八门。
如信阳“文新”牌、“龙潭”牌、“五云山”牌等等。
目前信阳茶叶不是品牌太少,而是品牌太多、太乱。
而真正知名的品牌更是寥寥无几。
品牌市场鱼龙混杂。
现有的名牌太少,市场占有率又小,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还远远不够。
在信阳,乃至整个河南地区,各个商户都称自己的产品是“正宗”的,“原产地”的,真可谓“信阳无处不毛尖”,“处处都是信阳毛尖”。
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4)产品定价悬殊。
特级,一级,二级……,级与级之间定价落差悬殊。
产品等级分的太多。
而事实上,茶叶在生长过程中,级与级的茶叶质量分别并不是很大。
(5)促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淡薄。
信阳地委积极响应“茶叶搭台,经贸唱戏”方针,大力主办茶叶文化节。
但这只是局限于在河南地区,在外省宣传极少。
电视媒体,广告,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运用不到位。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信阳毛尖如今所面临的问题,都注定了信阳毛尖只是名茶而不是名牌,只能落到土特产的份儿上。
信阳毛尖日益衰落而走不出河南,甚至被踢出十大名茶行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
2、信阳毛尖的品牌问题分析(1)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茶农还是传统的产品观念,在采摘茶叶过程中,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茶叶的采摘质量。
同时,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目光短浅,品牌经营意识淡薄,不注重品牌的创立与维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很不规范。
而真正的大企业比较看重品牌,但目前宣传力度还不够,政府也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扶持。
在信阳,茶叶市场良莠不齐,一些中小企业不考虑市场稳定性和客户稳定性,质量等次全标特级,价格虚高,产品包装仿名牌,好品牌也被仿冒品给砸了。
在销售过程中,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之间的品质差别难以分辨。
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
级与级之间没有严格的技术鉴别标准。
不是茶农的人,只通过外形很难分出茶叶的档次,而销售时特级茶与一级,二级茶在价格上相差悬殊,一些品牌意识淡薄的中小企业为了从中谋取暴利,可能会掺合一些低级茶在高级茶叶里,而按正常的高级茶叶销售,结果常会出现低档高价卖的情况,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2)茶叶品牌创建力度不足,精品缺乏信阳市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200余个,而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品牌仅50多个。
虽然也有“文新”、“五云”等经营不错的品牌,但其全国影响力并不大,即使在河南,很多茶叶消费者也并不了解这些品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阳毛尖没能培养出来真正意义上的著名品牌,整个产业还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平上,既不可能对自己的企业品牌大手笔地宣传,也不可能对信阳毛尖产业整体带动。
而云南普洱茶虽是近两年才“炒作”起来的,之前几十元一斤都无人问津,但后来达到天价,虽然已渐趋回落,但名声是出去了。
就郑州市场而言,普洱茶店已占据了原来信阳毛尖很大的市场,成为信阳毛尖极大的威胁。
(3)管理失控,市场秩序混乱政府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导致茶叶市场宏观调控乏力。
生产企业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
市场上随处可见毛尖包装袋、包装盒,冒牌信阳毛尖大量存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信阳毛尖曾有过辉煌历史,被政府多次评为名茶,因此有一定的知名度,正因如此,一些不法商贩从福建、湖北等地低价收购劣质茶叶,再按照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假冒的毛尖,在信阳市场销售。
据大河报报道:北京消费者托朋友从信阳购买的信阳毛尖是假冒的,而这假冒毛尖的茶叶盒上却印有“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和信阳毛尖原产地标记”。
一些消费者感觉自己受骗上当,对信阳毛尖的质量产生了质疑。
这严重损害信阳毛尖品牌的形象。
信阳市工商局虽然也对这种行为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收效甚微。
假茶泛滥,包装管理混乱是罪魁之一。
信阳毛尖空包装袋流失严重,成为滋生假冒伪劣的土壤。
(4)政府市场监管力度不到位当初信阳毛尖申请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是为了更好地抵制假冒伪劣,而今却成了茶叶协会的生财之道,市场监管松懈,任凭空包装袋大量外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这样下去,又怎能创造出名牌?(5)名茶价格落差大信阳毛尖品牌未能走出去,在价格上也处于劣势。
据调查发现,一斤高档次同品质茶,信阳毛尖要比西湖龙井低500多元,且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等品牌的价格一直在攀升,信阳毛尖却在下调。
就连茶农的收益也存在较大差距,一亩龙井茶一般一年能收入几万元,而一亩信阳毛尖只能收入几千元。
其原因除了外地茶冒充信阳毛尖带来的副作用外,更多的在于当地的茶叶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生产、炒制,缺乏规范统一的加工标准,炒出的干茶质量参差不齐。
结果造成名茶之间价格落差巨大,信阳毛尖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6)茶文化节缺乏特色举办成效甚微茶叶节应该在如何扩大信阳毛尖品牌的影响上下工夫,而不是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在河南,谁不知信阳毛尖,无需宣传,关键是要走出去。
每届茶叶节,前来参展的大多是信阳的茶商,其中一届茶叶节,参展的只有三四十家。
因为没有招商,其他知名品牌茶商很少出现在茶节上。
缺乏交流,茶节就显得闭塞,没有活力。
同时很多茶商也懒得去扩大影响,前年,国家商务部举办国际茶叶博览会,很多外商都去了,信阳毛尖却未露“真容”。
现在,全国不少省份都在办茶叶节,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
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早已提出打造“中国茶都”口号,其茶博会不是以茶交易为内容的茶展,而要办成国际影响力最广泛的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盛会。
杭州已建成中国茶叶博物馆,还准备建设与茶产业有关的5大中心:国际茶文化展中心、茶科学茶文化国际培训中心、全国性的茶叶质量技术培训服务中心、茶叶信息中心和茶叶交易中心,目标是成为全国茶经销的主要集散地。
杭州的硬件建设是一方面,其市场运作很成功也令人刮目。
请进来走出去,借鉴别人如东南亚产茶国的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将茶活动开发得有声有色。
据悉,杭州茶博会期间,可以看炒茶、欣赏地方戏曲、吃农家饭。
而信阳茶文化节对于茶文化特色似乎还仅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茶文化节活动形式单一,无亮点新颖之处,年年如此,而且宣传力度小,仅局限在河南地区,不仅如此,更令人悲哀的是,前24届茶节展品较为单一,其他名茶更是少得可怜。
四、“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的保护策略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
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
“西湖龙井”“黄山毛尖”“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这些名茶耳熟能详,但知名的茶叶品牌却寥寥无几。
我们知道,名茶不等同于名牌。
名茶是政府评选产生的,名牌是社会公认的。
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有时是一致的,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名茶是会过时的,但名牌是不会过时的,甚至是越老越值钱。
目前,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