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斯ROSS308父母代饲养管理手册

罗斯ROSS308父母代饲养管理手册

罗斯ROSS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关键年龄段的标准为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商品代雏鸡, 我们必须了解父母代种鸡在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要求, 父母代种鸡关键年龄段的标准总结如下:日龄主要目的1-3日龄刺激食欲3-28日龄达到7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体重标准28日龄分栏,28日龄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分栏,使变异系数小于12% 28-56日龄控制分栏后周增重56-70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70日龄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如需要)70-105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105日龄增加饲料,刺激生长,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如需要)105-140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140-154日龄开始增加光照时间140-161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重点是获得理想的性成熟均匀度161-210日龄为产蛋期体重增长和理想的蛋重增加喂料量210日龄-淘汰通过减料控制体重增长和蛋重,通过观察鸡群来加强公鸡的管理,淘汰鸡舍内不交配的公鸡,以获得良好的受精率.第一篇育雏育成期的管理0-105日龄(0-15周龄)页数内容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育雏期的管理体重控制和饲喂程序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通过控制喂料量以达到体重标准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目的满足父母代公鸡和母鸡在育雏育成期的各项需求,使之为性成熟做好准备。

原理罗斯父母代种鸡具有罗斯商品代肉鸡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性,因此,父母代种鸡在育雏育成期应按照体重标准进行饲养,使种公鸡和种母鸡在整个生产期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要达到育雏育成期的管理目的,必须使种鸡达到饲养日体重标准,保持准确的称重及控制喂料量。

可以通过对种鸡按体重分栏饲养而获得良好的均匀度。

图1显示育成期种鸡的各组织和器官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状况。

图2(页)表明根据图1显示的种鸡在不同年龄段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状况所制定的种鸡饲养管理要点。

尽管公母鸡的体重标准不同,但育成期的管理原则基本相同。

公鸡占总鸡数的比例较少,但在繁殖、育种方面和母鸡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因此,公母鸡需要同样的重视。

事实上成功的育成期公鸡管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多数成功的罗斯父母代种鸡饲养者从1日龄到140-154日龄,实行公母鸡分开饲养。

如果在育雏育成期采用传统的公母混群饲养,由于公母鸡在竞争饲料能力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公母鸡的生长发育。

尽管这种饲养管理方法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公母早期混养不可能象分开饲养那样可以分别控制公鸡和母鸡的增重和均匀度,所以一般也不能实现最佳的生产性能。

如果由于鸡场在某些方面的原因,必须实行早期公母混合饲养,那也绝不要在42日龄前混群,这样可以使公鸡骨骼发育正常。

在公母早期混养的鸡群,母鸡体重和相应的体重标准就成了制定饲喂标准的依据。

育雏期管理0-28日龄(0-4周龄)目的确保骨骼、免疫系统、心血管功能、羽毛生长在早期发育良好。

并且在早期达到刺激食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均匀度。

原理罗斯种鸡早期的体重标准只有让雏鸡从一日龄开始自由采食优质日粮才能达到。

从一日龄起,要记录饲料采食量,从而保证自由采食向限制饲喂的平稳过渡。

喂料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为了获得最高生产性能,7-14日龄的体重应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

不能达到体重标准的鸡群均匀度较差;以后也很难达到体重标准,均匀度将进一步恶化。

为了确保达到体重标准,在前14-21日龄应提供颗粒破碎一期育雏料(见第四篇,营养部分)。

如果种雏鸡的体重超过标准20-40克,即可开始使用二期育雏料。

在由一期育雏料向二期育雏料过渡的时候,或者在没有达到体重标准时,必须每周两次称重,以便及时掌握体重进展情况。

判断早期开食的有效方法是检查满嗉囊鸡所占的比例。

在3日龄时100%鸡的素囔应该充满。

如果鸡群没有达到体重标准,可适当推迟给定刺激性光照的日龄。

喂料量要少量多次的增加,而不是每周改变,这样可以有利于育雏后期鸡群的均匀度。

育成期管理28-70日龄(4-10周龄)目的在70日龄前使全群达到体重标准。

原理28-70日龄是父母代种鸡快速生长和发育阶段之一。

必须用增加喂料量的方法来控制体重增长。

在这个阶段,喂料量的少量变化可以对体重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监测体重尤为重要。

饲喂程序在确定喂料量时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喂料量应根据实际体重与体重标准的差距,以及当前喂料量的水平进行计算。

公鸡和母鸡必须在这个时期按体重大小进行分栏饲养(见通过分栏提高均匀度一节)。

分栏时形成的群体应分别管理,总目标是在70日龄前为公母鸡群各自建立体重一致的均匀群体。

42-91日龄(6-13周龄)是公鸡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公鸡的双腿(肌肉、韧带和骨骼)发育快速。

任何偏离生长曲线标准的情况都可对公鸡成年后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育成期管理70-105日龄(10-15周龄)目的全期内保持适当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的均匀度,以便使种鸡向性成熟阶段顺利过渡。

原理此阶段的生长发育不随喂料量的变化产生明显反应。

应使种鸡按体重标准生长。

可能需要定期少量增加喂料量(1-2克/只/天)。

如果种鸡的体重超过体重标准100克以上,应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即画一条平行于标准的生长曲线作为新的体重标准(见页, 分群后的管理)。

也就是说, 不管体重是否已经超标,都应遵循标准的周增重。

公鸡的性器官从70日龄(10周龄)起开始发育。

如果在本期受应激干扰或生长受阻,将影响睾丸的生长,进而降低公鸡成年后的受精率。

要点✓直到交配前(18-23周龄)为止,公、母应分开饲养。

✓尽可能达到早期体重标准,有助于种鸡育成期理想的生长发育。

✓确保种鸡的周增重符合标准。

✓少量多次地增加喂料量,促进早期生长均匀。

育雏期的管理目的保证1 - 7日龄的顺利生长,并在14日龄(2周龄) 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并确保到28日龄(4周龄) 这一阶段保持平稳的生长发育。

开水、开料顺利进行,使整个鸡群迅速建立活力;刺激食欲,促进羽毛生长,同时保证全群均匀的成长。

原理必须给种雏鸡提供正确的温度范围和相对湿度、优质饲料、新鲜空气、水以及适当的饲养密度。

产蛋期的生产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鸡早期管理水平的高低。

雏鸡的处理在孵化场或出雏几日龄内采取一定措施可以改进种鸡群一生的生存状况。

这些措施包括种公鸡的剪冠、断趾和去距,种母鸡和种公鸡的断喙。

应当对每项措施的必要性定期总结回顾,然后决定对每一个鸡群是否实施这些措施。

种公鸡在孵化场的处理为了避免交配时对母鸡的损伤,在孵化场去除公鸡的内侧趾,并用烙铁烙好伤口。

公鸡的剪冠和去距不一定是必须的。

完整的公鸡鸡冠有利于较早、较有效的实施公母分饲。

这样有助于维持种鸡后期的受精率。

然而,完整的鸡冠也容易在设备运行时受到损伤,公鸡打斗时也更容易受伤。

断喙我们一般不推荐公鸡或母鸡断喙,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不断喙时鸡群会受到损害。

确实有必要断喙时,可以在4-5日龄时利用精确断喙器进行断喙。

让鸡群在育雏舍安顿下来并喂料后断喙,比在孵化场断喙的效果要好。

断喙应由技术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并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在兽医顾问的指导下进行。

断喙应尽量做到:既要去除最少量的喙部,又要减少种雏鸡近期和远期所感受的应激。

鸡舍准备鸡舍和设备必须清洗、消毒,及时调试并运行育雏器设备,在雏鸡到达前24小时内使鸡舍内温度达到所需水平(参见第四篇,卫生及健康一节, 页)。

鸡舍温度检查应以雏鸡所在的水平位置为准。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地面温度达到鸡舍温度,雏鸡就有受冻的危险。

雏鸡的行为是温度合适与否最重要的指示。

饲养员必须根据雏鸡的行为快速作出反应。

鸡舍内应铺上10厘米厚的新鲜垫料。

但要进行地面喂料时,垫料厚度不应超过4厘米。

垫料过多,可能会使雏鸡在垫料沉降时意外地埋进垫料里。

饮水器的高度应根据垫料的沉降情况进行调整。

育雏区的准备温度控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局部育雏- 整舍育雏无论是辐射加热还是空气加热系统都同样, 沿着鸡舍中心位置设置的育雏圈能够使雏鸡均匀分布。

图3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局域加热育雏布置图,可以饲养1000只一日龄的种雏鸡。

雏鸡的放置应事先有个计划,安排从不同年龄种鸡群来的雏鸡分开育雏。

如果在前14-21日龄(2-3周龄)内分开育雏,从年轻种鸡群来的雏鸡可以赶上其它雏鸡。

在准备育雏区时就根据鸡群状况进行划分是可取的(参见页,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

雏鸡到达后,必须立即放入育雏区。

运输雏鸡的雏鸡盒绝不能叠堆在育雏舍内。

空雏鸡盒应从鸡舍内移走,并尽快销毁。

必须注意在每一个育雏区分配等量的雏鸡。

免疫及预防所使用的方法和产品将在第四部分的卫生及健康一节中讨论(页)。

雏鸡到达鸡场后就应给予饮水和新鲜饲料。

入舍工作完成后最多可以让它们休息1-2小时,然后必须开食。

喂料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当天的喂料量,否则饲料容易变质。

喂料应该少量多次(每天5-6次)以刺激雏鸡的食欲。

为了促使雏鸡均匀分布,育雏伞的灯应适当抬高一些,2-3日龄后就可以把距育雏伞较近的鸡舍灯光打开。

育雏温度育雏舍的温度必须在雏鸡预定到达前24小时达到设定温度。

局域加热育雏保温伞下的初始温度应是29-31℃。

以后每天平均下降0.2-0.3℃(见表1)。

育雏舍的初始温度应是25-27℃。

鸡舍温度应与育雏器温度协同下降,在24-27日龄时最终达到20-22℃。

图4是局域加热育雏时的温度梯度情况。

由于雏鸡的行为能正确反映温度,所以在育雏期间必须经常仔细地观察(见图5)。

鸡舍内温度计应放在雏鸡水平高度的位置,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能正常运转。

雏鸡不均匀分布意味着温度不当。

育雏圈可用于控制早期雏鸡的活动范围。

圈内的面积从第3日龄开始应逐渐扩大,一直到第5-7日龄撤掉圈为止。

在雏鸡入舍后的24-48小时,应给予24小时连续光照。

连续光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雏鸡的入舍状态和行为。

之后减少光照时间和强度(参见光照部分,页)。

每1500只鸡在鸡舍内需要加光的区域是直径4-5米的圆周内。

此区域比较明亮,光照强度为80-100勒克司,(7.4-9.3烛光),鸡舍里其它的区域光线可以比较暗。

从而形成鲜明对比。

整舍取暖育雏在采用整舍取暖育雏时,育雏器的初始温度应在29-31℃间。

鸡舍温度应视雏鸡的行为和其它条件逐渐下降,并在21-24日龄达到室温的21-22℃(见表1)。

整舍取暖育雏时,由于没有明显的热源,所以利用雏鸡的行为作温度指示有点困难。

(参见图6)这样雏鸡的叫声就成了雏鸡不适的仅有指标。

只要给予机会,雏鸡愿意集合在温度最适合其需要的地方。

在解释雏鸡的行为时要小心。

雏鸡可能集中在鸡舍内的某个地方,显示出成堆集中的现象,但这时也可能是因为鸡舍其它地方太热。

一般说来,如果雏鸡均匀分散,温度比较理想。

相对湿度孵化未期孵化器内湿度很高(大约80%)。

整栋雏鸡舍加热,特别是同时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时,相对湿度可能低至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