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晶技术

结晶技术


3.化学反应结晶
• 加入反应剂或调节PH生成一种新的溶解度 更低的物质,当其浓度超过溶解度时,晶 体析出。
4.解析法
• 向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使溶质的溶解度 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而结晶析出。 • 盐析结晶法 • 有机溶剂结晶法 • 水析结晶法
解析法特点
• 优点:(1)与冷却法结合,提高溶质从母液 中的回收率 • (2)结晶过程可将温度控制较低水平,有利 于热敏性物质的结晶 • (3)杂质保留在母液中,简化了晶体的提纯。 • 缺点:需处理母液,分离溶剂与抗溶剂等, 增加回收设备。
5.温度
• 生化物质的结晶温度一般控制在0~20℃。 但有时温度过低时,由于溶液粘度增大会使 结晶速度变慢,这时可在析出晶体后,适当 升高温度。另外,通过降温促使结晶时,降 温快,则结晶颗粒小;降温慢,则结晶颗粒 大。
结晶操作
分批结晶
连续结晶
1.分批结晶
分批结晶有以下4种操作方式: (1) 不加晶种,迅速冷却
影响结晶析出的主要条件 1.溶液浓度
• 溶液的浓度应根据工艺和具体情况实验 确定。一般地说,生物大分子的浓度控 制在3%~5%比较适宜,小分子物质如 氨基酸浓度可适当增大。
2.样品纯度
• 大多数生物分子需要有一定的纯
度才能够结晶析出。一般来说, 结晶母液中目的物的纯度应达到 50%以上,纯度越高越容易结晶。
液中析出的过程。
• 由于只有同类分子或离子才能排列 成晶体,所以通过结晶,溶液中的 大部分杂质会留在母液中,使产品 得到纯化。
基本原理
当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时,分子间 的分散或排斥作用小于分子间的相 互吸引作用,便于开始形成沉淀或 结晶。
结晶的操作注意事项
• 调整溶液,缓慢趋向过饱和点
• 调整溶液的性质和环境条件,使尽可能多 的溶质分子相互碰撞,形成结晶
(2) 不加晶种,缓慢冷却
(3) 加晶种,迅速冷却 (4) 加晶种而缓慢冷却
2.连续结晶
连续结晶的操作中往往要采用: (1) 细晶消除
(2) 粒度分级排料
(3) 清目 (4) 加晶种而缓慢冷却
连续结晶的优点:
①冷却法和蒸发法采用连续结晶操作费用低,经 济性好。
②结晶工艺简化,相对容易保证质量。 ③生产周期短,节约劳动力费用。 ④连续结晶设备的生产能力可比分批结晶提 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相同生产能力则投资少, 占地面积小。 ⑤ 连续结晶操作参数相对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 控制。
结晶溶剂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①溶剂不能和结晶物质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 ②溶剂对结晶物质要有较高的温度系数。 • ③溶剂应对杂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在不 同的温度下结晶物质与杂质在溶剂中应有 溶解度的差别。 • ④溶剂如果是容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时,应 考虑操作方便、安全。
4.pH值
• 一般来说,两性生化物质在等电点附近溶 解度低,有利于达到过饱和而使晶体析出, 所选择pH值应在生化物质稳定范围内,尽 量接近其等电点。
3.溶剂
• 对于大多数生物小分子来说,水、乙醇、 甲醇、丙酮、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 丁醇、乙醚等溶剂使用较多。尤其是乙 醇,既亲水又亲脂,而且价格便宜、安 全无毒,所以应用较多。对于蛋白质、 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较多的是 硫酸铵溶液、氯化钠溶液、磷酸缓冲溶 液、Tris缓冲溶液和丙酮、乙醇等。
结晶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晶法:在固相析出过程中,析
出物为晶体时称为结晶法。 沉淀法:在固相析出过程中,析出 物为无定形固体时则称为沉淀法。 • 结晶:析出速度慢,溶质分子有足够 时间排列,粒子排布有规则。 • 沉淀:析出速度快,粒子排布无规则。
概念
• 结晶是使溶质以晶态(外观形状一
定,内部的分子在三维空间进行有规则 的排列而产生的物质存在状态)从溶
所以,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是结晶的前提, 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过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1.饱和溶液冷却
• 直接降低溶液的温度,使之达到过饱和状 态,溶质结晶析出。
•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显著减小的场 合
2.部分溶剂蒸发
• 使溶液在加压减压或常压下加热,蒸发除 去溶剂达到过饱和溶液的结晶方法。 •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的场合 或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场合
晶体的生长
• 概念:在过饱和溶液中已有晶核形成 或加入晶种后,以过饱和度为推动力, 晶核或晶种将长大,称为晶体的生长。
• 影响晶体生长速度的因素
1)杂质:改变晶体和溶液之间界面的滞留层
特性,影响溶质长入晶体、改变晶体外形, 因杂质吸附导致晶体生长缓慢; 2)搅拌:加速晶体生长,加速晶核形成; 3)温度:促进表面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增 加结晶速度; 4)过饱和度:增高一般会使结晶速度增大, 但同时引起粘度增加,结晶速度受阻。
结晶的过程
•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 晶核的形成 • 晶体的生长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 如果溶液浓度未达到饱和,固体的溶解速 度大于沉积速度。 • 如果溶液浓度达到饱和,固体的溶解速度 等于沉积速度,溶液处于平衡状态,不能 析出晶体。 • 如果溶液浓度超过饱和状态,固体的溶解 速度小于沉积速度,晶体析出。
晶核的形成
• 晶核:在过饱和溶液中最先析出的微小颗 粒,是以后结晶的中心。 • 成核速度: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溶液中 生成的新晶核数目。
• 晶核的诱导:
1)有现成晶体时,取少量现成晶体研碎后,稀 释至一定浓度(稍稍过饱和),倒进待结晶的 溶液中,用玻棒轻轻搅拌,放置一段时间后即 有结晶析出。 2)无现成晶体时,取1-2滴结晶溶液置表面玻璃 皿上,缓慢蒸发除去溶剂,可获得少量晶体。 或取少量待结晶溶液置于一试管中,旋转蒸发 至一定程度后冷却试管,管壁上即可形成一层 结晶。 3)玻璃微粒作为异种晶核。 4)蛋白质和酶结晶时,常加入金属离子才能形 成晶核。
连续结晶的缺点:
①换热面和器壁上容易产生晶垢,并不断 积累,使运行后期的操作条件和产品质量 逐渐恶化。 ②与分批结晶相比,产品平均粒度较小。 ③操作控制上比分批操作困难,要求严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