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检验计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附件5
监理平行检验方案
目录
一、编制说明 (2)
二、工程概况 (3)
三、基本规定 (3)
四、平行检验监理工作流程 (5)
五、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 (5)
六、平行检验附表 (11)
监理平行检验方案
一、编制说明
(一)编制原则
监理工程师在对建设工程实施施工监理时,主要的工作形式有巡视、旁站、平行检验等,而平行检验是施工阶段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实体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监理规范中明确规定“平行检验”:项目监理组织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在承包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进行检查或检测活动”。
(GB50319-2013)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中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必须由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检查认可并得出结论。
因此,项目监理组织机构必须正确运用“平行检验”这一手段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工作。
(二)编制依据(监理平行检验工作的依据)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资料。
2、《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等有关合同文件资料。
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
5、《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7、各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如: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5);
8、其他各类建设工程的文件资料及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等。
9、《监理规划》和经审核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
10、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工作质量检查标准(DBJ51/T060-2016)
11、其他相关文件资料等。
二、工程概况
三、基本规定
1、“平行检验”的实施由项目监理组织机构进行,依据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对被检验项目自行作出判断的检查验收。
2、开工前,项目监理组织机构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制定“平行检验”方案,并明确实施的范围、程序。
3、项目监理组织机构配备激光测距仪、回弹仪、混凝土保护层测定仪、数显卡尺、绝缘电阻测试仪、漏电保护相位检测器等专用检测工具。
4、“平行检验”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向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报验,由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根据施工单位报验自检的结果进行现场复检(即“平行检验”)。
5、“平行检验”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
其最低比例规定如下:
6、专业检测试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试验报告,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收集验看检测试验报告是否合格。
7、“平行检验”活动必须由项目监理组织机构组织,施工单位参加。
项目监理机构应按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
以确保“平行检验”所获得的数据和质量评估结论准确。
8、“平行检验”的结论分正常和异常,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检验的数据在国家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等规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正常,超出允许误差范围为异常。
当异常数据偏差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的15﹪以内时,项目监理组织机构应在报监时通知质监部门。
当异常数据偏差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的15﹪以外时,项目监理组织机构应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出新的平行检测方案。
如三方对新的平行检测方案不统一时,可提交质量监督部门确认。
四、平行检验监理工作流程
1、施工单位首先进行材料、构配件与设备、隐蔽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等的自检工作,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报验。
2、监理单位收到报验资料后,监理工程师对报验资料进行审查;合格时,监理工程师按约定的时间对报验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隐蔽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进行平行检验,不合格时返回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修改后重新报验。
3、监理工程师进行平行检验一般以数据记录为主,实测实量后,填写平行检查记录表,并将检测数据与检验项目规定的标准值相对照,给出结论性意见,符合标准要求时予以签字验收,不合格时,根据不符合的严重程度下达《不符合项通知单》或《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经施工单位整改,并经过监理人员确认合格后,才可签字验收。
4、具体流程如下:
不合格
不合格
平行检验范围:对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的进场平行检验,以及对施工单位自检符合规定后的工程质量进行的实体平行检验。
平行检验方式:项目监理机构根据工程特点、专业要求及委托监理合同要求约定进行;当合同有约定要求进行平行检验的,按合同约定进行;合同未约定的,项目监理机构按下列平行检验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进行平行检验。
“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1)
“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2)
“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3)
“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4)
“平行检验”实施的范围、内容及比例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