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草果是什么 草果是姜科豆蔻属植物草果的果实,草果药用较晚,最早记载于 元代《饮膳正要》。

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的功效,多用 于肠胃湿寒。

主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 食积。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无毒。

入脾经、胃经。

《饮膳正要》:味辛,温,无毒。

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消酒毒。

(中药-草果) 别名 草果子、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老扣、草蔻(《小儿卫生总微 论方》)。

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涩。

【归经】归入脾、胃二经。

药理作用 抗炎;健胃。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外壳,搓散,筛去膜质的假种皮。

2、切制用时捣碎。

草果的外形特征 草果果实呈椭圆形,长 2 至 4.5 厘米,直径 1 至 2.5 厘米。

表 面棕色或红棕色,具 3 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柱基, 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

果皮坚韧, 内分 3 室, 每室含种子 7 至 24 粒, 多集结成团,黄棕色或红棕色。

气芳香,味辛、辣。

以个大、饱满、 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草果中医药方 1、以草果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 草果配柴胡、桂枝等 14 味中药组成柴桂草果汤,治疗流感行性感冒 300 例,总有效率为 95.31%(浙江中医杂志,1993,1:65)。

2、以草果 15g,诃子 5g,山柰 5g,官桂 5g,焙干研细末,再 以樟脑 5g,一起入香油 125g 中,装入盐水瓶,密封浸泡三天后, 外擦用治斑秃,治疗 30 例,均愈(中医药学报,1987,3:53)。

3、配知母,具有调寒热,和表里之功,善治疟证。

4、配常山,可加强截疟之药力,免除常山涌吐之弊。

5、配砂仁,增强化湿浊,温脾阳,和胃气的功效。

配厚朴,化 湿浊,健脾胃,行气和胃。

6、配白豆蔻,二药相使配对,各取所长,具有较强的化湿醒脾, 暖胃散寒,行气止痛,调中止呕作用。

功效与作用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 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

草果用来烹调菜 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 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 味。

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 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1、镇咳祛痰作用:本品所含的 a-和 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

1, 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

2、抗炎、抗菌作用:B-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 用。

香叶醇有抗细菌和真菌作用,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孢子菌的 最低抑菌浓度为 0.39mg/ml。

3、解酒:草果有解酒的作用,酒后胃难受,可用草果泡水,可 以很好的缓解酒后的胃难受的症状。

4、其它作用:小剂量香叶醇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

大鼠口服 香叶醇能抑制胃肠运动,小量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

香叶醇还有驱豚 鼠蛔虫作用。

(草果-原生形态) 草果与草豆蔻 性味皆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

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 草果行气作用几无;草果功能截疟,可用以寒湿偏盛之疟疾。

而草豆 蔻则无此作用。

草果与砂仁 二药性味皆辛,温,归脾胃二经,同具化湿,行气,温中之功效。

砂仁行气作用强,草果温燥作用强。

故砂仁能行气和中而达止呕,安 胎之效是为其独有特点。

草果有截疟之特长, 可用治寒湿偏盛之疟疾。

功效主治 1、燥湿除寒:《本草正义》曰:“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两 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可用治呕吐、泻痢、脘腹冷痛。

2、祛痰截疟: 《本草正义》日“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 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崇。

草果之治瘴 疟,意亦犹是。

草果善涤湿痰,振睥阳。

”本品功能祛痰截疟,故可 用治疟疾、痰饮等。

3、消食化积:本品用治寒湿内聚食积腹满有效。

本病多由寒邪 直中入里,或久居潮湿之地;或进食冷饮不洁之物,内外相合,寒湿 侵犯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发为 本证。

临床常见:腹部胀满,按之 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虢饮, 舌苔 A 腻,脉象弦缓。

本晶辛散化湿,温热去寒;湿化寒去, 胃得 受纳,脾可健运;则食积可消,腹满可除。

鉴别应用 1、草果与草豆蔻 《本草求真》曰“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 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温逐寒。

然止匕气味浮散,凡冒巅雾 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 草果与草豆蔻, 性味皆辛, 温, 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

然不同点在于: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草 果行气作用几无;草果功能截疟,可用以寒湿偏盛之疟疾。

而草 豆 蔻则无此作用。

2、草果与砂仁二药性味皆辛、温,归脾、胃二经;同具化湿、 行气、温中之功效。

其不同点在于:砂仁行气作用强,相比之下,则 草果的行气作用要弱得多。

草果的 温燥作用比砂仁强。

砂仁因行气作用强,故能行气和中而达止呕、安胎之效,是为其独有特点。

草果 燥湿、散寒,更有截疟之特长,可用治寒湿偏盛之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2.4―4.5 克,煎汤;或入丸、散。

选方收集 草果茶 【组成】草果 3 克、丁香 3 粒。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治疗果积 【出处】养生堂 20160404 名老中医讲佛手-草果-枳术的作用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知母为之佐,常山为之佐; 2、忌铁(《本草备要》)。

3、“大耗元阳,老弱虚赢,切宜戒之。

”(《本草蒙筌》)气虚或 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配伍应用】1、配知母,具有调寒热、和表里之功,善治疟证,。

证见太阳 湿浊熏蒸、烦热汗多者。

正如《本草纲目》所云“草果与知母同用, 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 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 2、配常山,可起协同作用,加强截疟之药力。

此外,由于常山 服用有致呕的副作用,草果则能化燥和胃而止呕,二者合用,又有相 制作用,可免除常山涌吐之弊,有利于截疟功效的更好发挥。

临床可 用于各种疟疾的治疗, 尤宜用于感受山岚瘴气、 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

3、配砂仁,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药力,具有较强的化湿浊、 温脾阳、和胃气的功效。

临床除用于寒湿痰浊伏遏中焦、脾胃气机不 畅而见的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痛不利、15 中发粘等证外,尤宜 用于感受山岚瘴气而致的瘴疟或温疟。

4、配厚朴,协同相助,化湿浊、健脾胃,功倍力加,升降相宜, 升脾气,降胃气,相得益彰,合为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良剂,最宜 于湿困脾阳、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哕恶心、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苔白厚腻,或见肢体懈惰、头重如裹等。

5、配白豆蔻,各取所长,具有较强的化湿醒脾、暖胃散寒、行 气止痛、调中止呕作用,为湿浊中阻、脾困胃呆而见的脘腹冷痛、恶 心噫气、口中粘腻、纳食不香、舌苔白腻而厚之证所宜。

方剂制剂1、草果饮 《传信适用方》) :草果仁、甘草、炒地榆、枳壳。

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伏热泄泻,脏毒便血。

2、顺胎散 (《验方新编》:本品、延胡索、滑石、五灵脂。

治 胎气不顺。

3、治腹痛胀满方(《仁斋直指方》) :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

4、果附汤 (《济生方》):草果仁、附子各等分。

姜、枣、水煎。

疟疾发作前服用。

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 泄,小便反多。

5、草果饮 (《奇效良方》):草果仁、紫苏、良姜、川芎、青皮、 白芷、甘草。

治寒热,疟疾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6、清脾汤 (《济生方》) :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 茯苓、半夏、黄芩、甘草。

治瘴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 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

7、达原饮 (《瘟疫方》) :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 芩、甘草。

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丽无憎寒,初起 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

文献记载 1、“草果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 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

水煎服。

”——明· 《慈幼新书· 草果饮》 程云鹏2、“草果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 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 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细锉。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 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宋· 《济生方· 清脾汤》严用和 3、“草果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 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

上等分,细锉。

每服半两, 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宋· 《济生方· 果附汤》严用和 4、“草果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

酒煎服之。

”——宋· 《仁斋 直指方》杨士瀛 5、“草果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 : 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

上等分为粗末。

每服二钱, 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 宋· 《传信适用方· 草果饮》吴彦夔 [辑] 6、“草果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 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明· 《瘟疫论· 达原 饮》吴又可7、“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明·《纲目》李明珍8、“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

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清·《本草求真》黄宫绣9、“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

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

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先。

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

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本草正义》张山雷10、“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元·《饮膳正要》忽思慧。

11、“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清·《本经逢原》张璐。

12、“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清·《本草求原》赵其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