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40*1.5=60分)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

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

这反映了()A .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 .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C .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 .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2. 如图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3. 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

汉初的铸币政策()A . 增加人民财富B . 影响经济恢复C . 增强地方实力D . 造成通货膨胀4. 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

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

这表明,西汉时期()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 抑制商帮的形成C .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D .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5. 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

据此可知,这些规定()内容出处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汉书•食货志》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汉书•衮帝纪》A .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 .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 .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

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 .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B .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C .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D .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7.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该诗反映当时()A .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C .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D .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8.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

这一转变()A . 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B . 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C .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 . 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9. 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说明()A . 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 .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C . 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D . 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10. 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

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

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 .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 .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 . 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 .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11. 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

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

材料反映了()A . 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B . 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C . 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D . 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12. 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

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

可见明代()A . 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 . 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 . 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 . 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13. 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

这反映了当时()A .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B .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D .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14.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时,主张“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清代乾隆帝则说过“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

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注:互相抵触)”。

这反映明清时期()A . 重农抑商措施名存实亡B . 官方倡导工商皆本思想C . 主流经济观念发生变化D . 商业繁荣冲击固有政策15. 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

这种现象()A .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B .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 .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D . 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6. 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

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外国白银输入中国统计表1570﹣1579年28.5万两1580﹣1589年88.9万两1590﹣1599年70.3万两1600﹣16090年104.1万两1610﹣1619年103.7万两A . 农产品商品化冲击了自然经济B .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具有活力C . 朝贡贸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D . 白银大量流入影响了国内市场17. 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 明清工商皆本思想严重泛滥B .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 . 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D . 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18. 康熙年间,安徽新安人汪文琛在苏州一带创立了“益美”商号,承诺凡有裁缝交来本字号商标的布头即奖励两分银了。

“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省竞市,计一年销布,约以百万匹。

……二百年间,漠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

”这反映出()A . 苏州发展为清代纺织业中心B . 当地布商之间充斥恶性竞争C . 徽商获得对晋商的竞争优势D . 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19. 1715﹣1749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

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

这反映出()A . 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 . 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D . 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20. 李鸿章认为,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遂成立轮船招商局。

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A . 由方举赞在上海创办B . 目的之一是与洋商竞争C . 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D . 体现洋务派的自强理念21. 如表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 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B .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D . 轻重工业已经得到了均衡发展22. 如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 . 中央权力结构完善B . 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C . 中枢决策过程变化D . 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23. 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

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

这反映了当时()A . 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C . 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D . 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24. 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

左宗棠在此强调()A .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 .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 .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 .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2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鉴于“钱荒尤甚,银价日短”的局面,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

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

此举()A . 有效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B . 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C . 促使了旧经济结构的解体D . 推动了金融业现代化26. 1904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

以视上列我国赛品质丑,奚啻天壤”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览会()A . 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B . 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C . 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D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7. 《申报》1912年4月15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

”5月13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

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A . 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B . 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C . 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D . 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28. “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穹之秘。

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其描述的是()A . 电灯B . 电报C . 电影D . 广播29.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统一发行称为法币的纸币,这一举措()A .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 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C . 制止了白银外流D . 为抗日战争作了充分的金融准备30.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A . 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B .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D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31. 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