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
第三节
双宾语句
• 一.双宾语句的结构: • 我们所说的动词带双宾语,一般指动词带体词性双宾语, 这种动词带双宾语的述宾结构记为:动+名1+名2 ,最常 见于《左传》,常见于先秦文献,《史记》之后较少。 • 二.双宾语句的特点: • 双宾语在意义和功能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 从意义上看,名1和名2 经常表示两类不同的实体,往往名1表 示人名,名2 表示物。而名1和名2 又与动词之间分别存在着 不同的语义关系。 • 从功能上看,双宾语的特点有二个。
基本结构:助动词“见”+外动词+于+施动者 ⑴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韩非子) ⑵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長,卒见弑于其臣。(同上)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⑷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⑸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⑹见侮不辱(庄子·天下) ——被侮辱而不以为耻辱。
1.3“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受事主语( ) 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这种“被”字式被动句的被动动词带宾语。六朝时期, 出现了“被”字句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唐代以后,就比较普 遍了。语义上,“被”字句的主语与被动动词的宾语通常有 一定的联系,其宾语大致为以下三类:并列性宾语、隶属性 宾语和复指性宾语。 ⑽吾自到此土,被人六度下药。(《祖堂集》) ——并列性宾语 ⑾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杜甫诗) ——并列性宾语 ⑿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百喻经·借半钱喻)
2、战国时期还有“为”与“于”字的组合式:C:“为+ 动词+于+施动者”。但因为“为”字本身可以直接引介施 动者,后来很少见。如: ⑺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而为戮于天下。 (墨子·法仪) ⑻秦王安能制晋、楚,……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 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策 ·秦策二) 3、战国末期萌芽“为”字D式:“为+施动者+所+动 词”,汉代大量出现,“为”字甲式和乙式渐少。“为”是 介词,“所”是助词。后又出现“为+施动者+所+动词” 的省略式和加强式,即E式:为+所+动词 和F式:为+施 动者+之+所+动词。例如: ⑼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 子·盗跖) ⑽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隶属性宾语
⒀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里,被我们拿了这厮。
(水浒.14回)——复指性宾语
晚唐、宋明以后,“被”字式的被动句结构渐渐复杂起 来(状语、补语、宾语、助词),表现为近代汉语的语法特 点点,“被”字式也在唐以后渐渐取代了“为”字式。另外, “被”字式受“为”字式的类化,还出现过“③受事主语 (N1)被+施事成分+所+外动词;④受事主语(N1)被 +施事+之所+外动词”这二种句式。例: ⒁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 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魏书·西域传) ⒂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 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百喻经·债半钱喻) 2、“被”表被动义的来源。 《说文》:“被,寢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 的意义,而“施及”的意义又是从“覆盖”的意义来的。书 经禹贡:“西被于流沙”,尧典:“光被四表”,荀子臣道: “泽被生民”, 赋篇:“功被天下”等,都是这个“被”字。这种意义的 “被”字,
(二)“为”字式: 字式: 1、基本句式:A:为+及物动词(甲式) B:为+施动者+及物动词(乙式) ⑴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元年) ⑵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 ⑶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⑷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⑸吾恐为天下笑。(庄子·徐无鬼) ⑹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语史中,“为”字甲式和乙式先后出现,且乙式后来居 上。 一般认为,甲式中的“为”是助动词,乙式在 “为”字和被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代表施事者的名词,这时的 “为”字为介词。
在人名之后中心语之前如果不加“之”字,那么,势必导致 许多定中结构被误解为主谓结构,或出现歧义。(当然有时 加“之”字取消小句独立性的主谓结构,还应与此类定中结 构相区分)下举几例“名+之+名”的定中结构,例: 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 君之宠弟乎? 君之宠弟 ⑵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君之羹,请以遗之。 小人之食 君之羹 ⑶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 诸侯之师侵蔡。 诸侯之师 ⑷先君之好 先君之好是继。 先君之好 ⑸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伊襄老之尸 连伊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连伊襄老之尸 3、人名作定语要加“之”的这个特点给我们判断双宾语提 供了有力证据,既然人名作定语时要加“之”字,那么,在 人名之后随即出现名词性词语,通常便不会是定中结构,这 样,在“动+名1+名2 ”这种形式中,只要表人的名1和名2 不构成联合或同位关系,那么,一般可以肯定是双宾语,如:
“见”字和被动动词之间不能插进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即施事者,所以施事者只能由其后的介词“于”引进。前三 个例子在“见”的后面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而后三例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 有一种“见+动词”句,其形式与被动句相似,但不表 被动意义,而表示主动意义,其中的“见”,似乎起指代行 为受事者的作用,往往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的省略。 (例子略,见教材)现代汉语中“请不要见笑”、“见教”、 “见谅”正是这种用法的保留。“见笑”即“笑我”,“见 教”即“教我”,“见谅”即“谅解我”。
一般是用于好事方面的。 “被”字用为动词,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蒙受”、 “遭受”的意义。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是同一来源的, 但是在词义的应用上却大有分别。第一种意义是主动地覆盖 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地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被动式 的“被” 字不是来自第一种意义,而是来自第二种意义的。
⑷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⑸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⑹少阴病,颏而下利 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张机《伤寒论》) ⑺昨被县召。(世说新语) ⑻此女意在于君,被父母凌逼,嫁与刘祥。(《搜神记》卷十五) ⑼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 以上七例均不是与助词“所”或“见”结合的综合式,而 是单一的“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 词”,动词后也未带宾语,受事主语或为名词,或为代词,或 为词组,其中⑹⑺⑻主语承前省略。被后施事成分有五例表人 或机构(尚书、苏峻、县、父母、皇太后),两例表物,施动 者生命度较 高。被后动词有单音节有双音节,其中例⑹被字句“被火气劫” 作定语,此为较早用例。这六例与前三例相比,最明显的不同 是被动标志“被”与动词之间出现了施事者,“被”的语法作 用由标记动词转为引入施事,如果不考虑动词V后宾语和助词 “所”、见”,那么后举诸例除被所V式均属此类。
1.1“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结构 “受事主语( )+ )+被 外动词” 据王力(2004)研究,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例如: ⑴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⑵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⑶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同上) 以上例句的“被+外动词”结构,在句中均充当主要成分 (谓语),被字前面有主语,被后动词均为单音节光杆动词, 其中例②动词后由介词“于”引出施事名词。“被”字只能 标记动词,不能引入施事。 1.2“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结 )+被 施事成分( )+外动词” )+外动词 “受事主语( )+ 构 两汉时期的被字句,大体是“被+外动词”结构的天下。到 东汉末,才出现“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 +外动词”结构的萌芽,到了六朝时增多。
(一)第一个特点:名1是表人的名词,常为人名,同时名1与 名2不构成定中、联合、同位结构,便构成双宾语。 1、人名在用作定语时有个突出的特点:绝大多数要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加个”之“字。 2、人名作定语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用“之” 字隔开, 应该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这与人名充当的修饰语和被它修 饰的中心语的常见位置和特点有关。 ①表人物的名词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作定语,而是作主语。 一个表人的名词出现之后,下边随之出现的,时常是个谓语。 即“名词(主语)+ 谓语” 。 ②但是上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并无形式上的区别,一部分 经常给名词主语 名词主语作谓语的词,也经常给名词定语 名词定语作中心语, 名词主语 名词定语 例如:“食、病、赋、患、害、军、乱、辱”等等,这样出 现了 “名1+名2”结构时,由于名2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这 一结构则既可能是主谓关系,也可能是定中关系。因此,在
• △例⑸是简单的意念句,例⑹⑺则是在例⑸基础上添加了施 动者。而例⑺的施动者由介词“于”引出。 •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于”字并不负担任何“被 个 字并不负担任何“ 的信息,它的任务仅仅是引出施动者,在它出现以前, 动”的信息,它的任务仅仅是引出施动者 句子已可表被动义,而且施动者的出现最初并不依赖于它, 以后也不是绝对依赖于它。另一方面,这个“于”字还可以 介引受事者,句子形式和“被动句”一样,句意的理解只是 靠语境限制和词语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如: • ⑻a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 • ⑻b 夫制于燕者,苏子也。(战国策·燕策一) • ⑼a 子胥父诛于楚,挟弓持矢而干阖闾。(谷梁传·定公四年) • ⑼b 君盍诛于祝固、史嚣以辞宾?(左转·昭公二十年)
• ⑵宋人伐郑,围长葛。(左传·隐公元年) • 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勾践世家) • ⑷屈原放逐,乃赋的语义限制判断,例⑴是意念被动句;例 ⑵是主动句。例⑶⑷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注:在例⑴⑵句中“围”字同样具有处置性,但例⑴的 “邯郸”是受事主语,例⑵“围”的主语是施事“宋人”, 其施受关系即是根据“邯郸”和“宋人”中的“死”和“失 明”为内动词,是陈述主语的一价动词,没有处置性,不表 示被动关系。 •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表被动的动词后面引入施动者, 如下三例: • ⑸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韩非子·饰非) • ⑹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 (盐铁论) • ⑺然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⑿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为所执耳!” (后汉书) ⒀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 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 ⒁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贼寇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 豕之所噉食乎?(潜夫论) (三)“被”字式: 1、“被”字式的最重要的结构形式是:受事主语(N1)+ 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 另有几种主要的变式:①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 ②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③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所+外动词; ④受事主语(N1)被+施事+之所+外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