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篇导论和衡量问题
第1章导论
一、复习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鲜明特征是什么?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
②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
③政府应该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增长;
④经济周期的原因;
⑤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
⑥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异同?
答:(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家侧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
②研究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家庭和企业的行为。
因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许多家庭与企业组成的,在总体水平上的相互影响是单个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涉及的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选择对经济的总影响,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选择对经济的影响,它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3.2011年的普通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富多少?
答:2011年的普通的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平均来说富近8倍。
实际人均GDP 是衡量一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指标。
1900年,一个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479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2011年增加到4273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
因此,以实际价值计算,美国人在111年间财富平均增长近8倍。
4.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什么?
答: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强度而言,这两次经济周期使美国在20世
纪所出现的其他任何经济周期都相形见绌。
在大萧条期间,实际人均GDP从1929年的7105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峰顶跌落至1933年的5056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谷底,下降了约29%。
在1944年战时生产达到最高峰时,人均GDP提高到13053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从1933年算起提高了158%。
总体经济活动在这15年间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5.列出六个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答: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短期经济周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具体包括:
(1)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
(2)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
(3)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变经济增长率。
(4)经济周期的原因。
(5)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
(6)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6.在经济时间序列的自然对数的曲线图中,曲线斜率表示什么?
答:曲线斜率表示指数增长率。
将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是研究分析经济数据的一种变换方式。
假定y t是经济时间序列在t期的观测值,例如,y t表示t年的实际人均GDP,这里t =1900,1901,1902等等。
于是,y t从t-1期到t期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g t,从而有g t=y t/y t-1-1。
假如g t很小,则ln(1+g t)≈g t或lny t-lny t-1≈g t。
由于lny t-lny t-1是y t的自然对数曲线在t期与t-1期之间的斜率,故在增长率很小时,时间序列y t的自然
对数曲线的斜率几乎接近y t的增长率。
7.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
(1)趋势与经济周期成分是构成经济时间序列的不同组成部分。
趋势是一条与数据拟合的平滑曲线;实际人均GDP的经济周期成分可以以实际人均GDP对与数据吻合的平滑趋势的偏离来表示。
(2)趋势用来解释经济增长,而经济周期成分则是用来说明经济对趋势偏离从而产生经济波动。
8.解释实验为何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
答:实验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的原因:
(1)实验可能给许多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尽管实验是新出现的且日渐增多的活动,但就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而言,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进行实验会导致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2)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大多数实验因成本太高而无法实施。
宏观经济学依靠的是模型,这些模型是人造工具,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模拟经济系统的变化。
9.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何应是简化的?
答: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必须简化才能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
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
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
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0.宏观经济学模型应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吗?请解释。
答:宏观经济学模型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
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太复杂导致经济模型不能提供有用的结论。
经济学家构建的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为什么存在经济周期,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什么作用的。
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
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
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1.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五个要素是什么?
答:经济模型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与企业,因此经济模型的基本结构应该能够描述以及预测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体现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如何行动。
因此,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5个要素包括:
(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可利用的资源。
12.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有用?我们如何确定它们是否有用?
答:(1)宏观经济学模型是有用的。
宏观经济学模型能够回答经济如何运行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模型对于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描述。
另外,宏观经济学模型还具有另外两个特征:①模型中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达到最优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协调一致,即经济必须处于均衡状态。
可以通过这样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
(2)如果模型能合理并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那么模型就是有用的。
一个实用经济模型,再加上对经济环境的描述、追求最优化的企业和消费者以及均衡的概念,就可以开始向模型提问题。
通过对经济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它是否以一种与实验数据近乎吻合的方式增长,一旦模型既合理又准确地拟合了现实中发生的经济现象,那么经济模型就是有用的,通过模型预测经济运行趋势就是有说服力的。
13.解释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什么应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
答:(1)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经济决策的结果。
为了研究政策问题,需要知道提出的政策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决策者的行为。
(2)由于宏观经济由许多消费者和企业构成,它们的决策属于微观层面,因此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决策的总和。
构建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最佳方式是,将目光放到微观层面的决策上。
(3)政府政策的变动一般都会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从而明显影响整个经济的行为。
政府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有效地改变经济环境的特征,而消费者和企业必须在这种环境中作出决策。
为了能胸有成竹地从总体经济行为出发预测政策变动的影响,必须分析政策的这一变动对单个消费者和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