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混合运算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 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 分析方法, 知道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进一步加强对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应用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 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 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 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 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 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投影仪.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下面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1.45-40=5 5×4=20
2.35-28=7 14÷7=2
3.87-63=24 24÷6=4
列出一个式子时, 要把谁写在前面, 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巡视, 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好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 说说烈士的方法, 小括号
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屏幕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观察画面, 说一说画面上讲了什么事?让学生说, 从屏幕上获得的信
息.
(2)思考怎样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先要知道剩下多少. )
教师边讲解, 边用图形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一共要烤90个面包, 包括已经考了的36个, 和没有烤的部分, 每次能烤9个, 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剩下的)
所以这道题, 我们要先求什么?(剩下的是多少. )
然后再把剩下的, 分成9份, 就能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
每次烤9个, 烤几次?
(3)独立尝试解答例4.
学生列式解答.
指名汇报.
90-36=54(个)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没烤好的面包有多少个?)
54÷9=6(次)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4)谈话:刚才我们解决这道题用的是分步解答,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90-36)÷9
=54÷9
=6(次)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解法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从而弄清这样列式是错误的. 第二种解法要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齐读两遍.
想一想, 用综合算式解答时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
(5)检验.
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独立尝试, 你也能向前面那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
先做好的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 及时捕捉差异资源.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先指名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 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需要先算的, 可以加上小括号, 再进行计算.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 1 单元综合训练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 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统计表的作用又有什么呢?
生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 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
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 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 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师:画“正”字时,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 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对于第(2)问“你发现了什么?”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 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三、全课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