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建模论文 蹦极

物理建模论文 蹦极

研究蹦极时弹性绳的弹力变化以及人的感受
张光耀 平阴一中 高一(26班) 物理 电话(87751189) 指导教师:郝东海
摘要
蹦极时弹性绳的长度以及人在不同时期的感受是不同的,在随着弹性绳不断伸长的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问题,解决了弹性绳伸长的最大长度,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人的加速度在不同时期的大小及方向,据此,对于追求刺激的蹦极者,在水面之上蹦极,水面应当与起跳面的高度之差为弹性绳的最大伸长长度,对于蹦极初学者而言,根据超重与失重的原理了解蹦极的不同时期人的感受,来做好心理准备
关键字 蹦极 劲度系数 弹力 伸长量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1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假设全程不受到空气阻力影响。

2 假定弹性绳原长L = 15m ,劲度系数k=64N/m ,弹簧的伸长量s ,人和装备的总质量m = 50kg.,弹簧的弹力大小为F ,弹簧的长度为J
人的加速度为a
3 假设弹性绳在整个过程中都遵循胡克定理
3 重力加速度g = 2
10/m s 。

模型分析与建立模型
根据W = Fs,可得:在F-s 图像中,图像与x 轴正半轴所围成的图面积为这一阶段所做的功。

建立蹦极过程中力与做功的模型,根据动能定理推导在不同时期的加速度方向,根据超重与失重的原理分析这时人的感受
模型求解
首先我们来求弹性绳所能到达的最大长度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无法直接用所学过的知识直接求弹簧的伸长长度,由于是变力做功,我们确定用动能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做出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弹力随着弹簧伸长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像
可以看出:当弹簧的伸长量s=OB 时,此时弹簧的弹力F 。

此时弹力所做的功为W =
ABC s =AB*OB*12=F*s*12. 又因为F= ks ,故212W ks =。

至此,我们推导出了当弹簧的伸长量为s 时,弹力所做的功
212W ks =
对人蹦极时各个阶段人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我将它分为三个阶段
1,人刚刚跳下去,此时弹簧还没有伸展开,人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
2,随着人往下落,弹簧初步展开,但此时弹簧的伸长量s 还很小,此时
mg F >
人的加速度a 向下,速度不断增大,人处于失重状态
3,随着人进一步向下落,弹力进一步增大,此时
mg<F
人的加速度向上,速度不断减小,处于超重状态,直至人的速度为零
我们对1,2,3阶段进行研究,根据动能定理存在
21mg(s+L) -002ks =-
代入数据,解得s=25m.
S F A B O
故F = ks = 1600N
由牛顿第二定理得
F mg ma -=
解得a=22
故弹簧的最大长度为40m.此时a=22
对于人的加速度,在弹簧的伸长量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弹力不断增大,逐渐超过重力,在此过程中,人的加速度经历了从向下到向上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当人的加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为0,故
mg ks =
解得s=7.8125m.
此时弹簧的长度为s+L=22.8125m.
综上所述
a 的方向
当 015J <<时,a=g=2
10/m s ,此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当1522.8125J <<时,a 方向向下,a 逐渐减小,且010a <<,此时处于失重状态 当22.812540j <<时,a 方向向上,a 逐渐增大,且022a <<,此时处于超重状态 实际意义
对于一个蹦极项目公司,采用L=15,k=64,且人的质量m=50千克来说,从平面往下跳,可以在下面设一个水面来增加蹦极者的刺激,此时水面距离起跳面的水平距离应当恰好等于40米,使得蹦极者在刚刚接触水面之时返回,既保证安全,又增加了趣味。

同时对于蹦极者来说,在前22.8125米是享受失重感觉的阶段。

模型有缺点及改进推广
优点:采用动能定理,简洁地解决了变力做功问题
缺点:g 采用210/m s ,同时忽略空气阻力使得计算结果不是十分精确
推广:在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需要把阻力做功计算在动能定理表达式中,即可求出实际的运动过程,改变人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也可以采用此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