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

绪论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水土流类型区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

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

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水土保持规划类型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水土保持规划的步骤: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

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平衡模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

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即稳定的、自控的和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大问题。

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开发建设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废弃地复垦开发。

第一章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区划:指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

水土保持区划属于部门区划,又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共同点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人为社会环境特征是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理论依据。

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从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特征和形成原因来看,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了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垂直带性规律三种基本形式;从分异范围、规模(又可称为尺度)大小讲,它又可划分为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四级系统。

地带性分异因素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包括海陆对比性、热力分带性。

大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形成了冰雪气候侵蚀带、湿润气候侵蚀带和干旱气候侵蚀带3个基本侵蚀带。

湿润气候侵蚀亚带和湿热气候侵蚀亚带。

非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三种区域性的地域分异:地带段性,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地方地形的垂直分化、地面组成物质和地方气候的差异是造成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

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①系列性②微域性③坡向的分异作用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三类,即强烈改变的地理环境:遭受人类自发影响而发生重大破坏的和按照社会效益合理改变的地理环境;轻微改变的地理环境:基本的自然联系并没有受到破坏,且发生的变化具有可逆的性质;相对未变的或原始的地理环境:极地、高山等未受人类直接影响或经济利用的地理环境。

进行区划时,除了考虑区内形态的一致性外,还必须分析区域的共轭性。

区域共轭性: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划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1)类型单位是分类的抽象概括,是某种对象的逐级概括,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单位只存在于其分布区中;而区划单位,不管任何等级都是具体的,它们都作为具体区域单位而存在着。

(2)类型单位作为具体对象的逐级抽象概括,所指的是其属性的逐级概括,区划单位是具体区域单位的逐级合并,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

(3)区划单位的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即区域共轭性,类型单位则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4)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

水土保持区划要求所划定的区域空间内部的相似性应最大,差异性应最小;而区域与区域之间比较时,则要求其间的差异性最大,相似性最小。

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原则为:1、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基本一致。

2、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

3、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情况下其应有所侧重。

4、水土保持分区应尽量保持流域界线及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同时每一类型必须体重连片。

指标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与水土保持联系紧密,且全面;2、选择的指标应当可以量化,方便以后分析计算;3、要求所选指标应该比较稳定、变幅小,以便水土保持区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规划;4、指标之间要求独立性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小,保证区划的准确性。

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指标:地貌特征通常分为地形形态数量指标和沟窒密度。

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区划的界线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点:①从分异的主导因素着手;②研究各要素变化和发展过程特点,探索其关系;③研究各要素的相互渗透水土保持分区的命名应体现以下内容:1.表明地理位置、地貌、岩性、植被特征;2.表明土壤侵蚀情况;3.表明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

一般地命名应为:地名+基本特征+区划等级名称我国的水土保持区划分为四级。

一、二级为国家级,三级为省(区)级,四级为县级。

一、二级区划单元主要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大的地貌类型及侵蚀营力进行划分,三级主要是根据岩性、中小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划分,四级区划则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的不同组合的综合特征来划分。

水土保持区划的主要内容:1、类型区的界限、范围、面积、行政区划。

2、各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其他农业气象)。

3、各类型区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

4、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5、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

6、各类型区的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

水土保持区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2、水土保持综合调查;3、收集有关专业的区划成果;4、典型区域详查;5、区划;6、区划成果的整理(报告、图、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法:1、常规区划方法——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组织队伍,试点培训;(2)搜集资料,实地调查;(3)资料分析,专题研究;(4)综合归纳,提出成果;(5)征求意见,报批定案。

数值区划方法——常用方法如下:(1)主成分分析(2)聚类分析(3)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及数量化理论与数值区划方法水土保持区划的成果要求和报告编写 (一)成果要求水土保持区划的成果是在工作准备、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1、文字报告、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典型报告等。

2、附表 (1)基本情况表。

(2)水土保持区划简况表。

(3)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完成情况表。

(4)水土保持区划分区范围。

3、附图(1)地貌类型图。

(2)水土保持区划图(二)报告编写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情况3.水土流失情况 4.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5.水土保持分区。

水土流失情况 1)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2)土壤侵蚀的类型、数量级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

(3)水土流失程度,径流模数、径流总量、侵蚀模数、侵蚀总量。

(4)水土流失成因及评价。

水土保持工程情况(1)成绩与经验①成绩水土保持各种措施的种类、发展情况及治理程度,采取措施后,经济、社会、蓄水保土及生态效益情况。

②经验单项措施经验、综合措施经验;科研与技术改革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户包治理经验。

(2)组织领导情况(3)存在问题。

区划成果的验收标准 1.应基本摸清区划地区与水土保持有关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并作出符合实际的初步评分。

2.应对E划范围的水土流失及治理的地域差异性有基本认识,划分出水土保持区。

3.应对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关键措施和治理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二章水土保持规划总论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规律、程度及其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整体布署和系统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确定规划措施顺序和进度安排,并对其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预测。

水土保持规划的意义 1.通过规划可以明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及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攻方向;2.通过规划对各项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作到心中有数,使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3.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农、林、牧、水等各行各业,工作量大而面宽,又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中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规划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