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作业答案1、单项选择题1-5 A D D B B 2-10 C D C B D 11-15 A B C C C16-20 A C B B B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D4、ABC5、BD6、ABCD7、BCD8、BD9、BCD 10、ABCD11、ABD 12、ABCD 13、ABCD 14、BC 15、BC16、ACD 17、ABC 18、BCD三、判断题1、错误2、正确3、错误4、正确5、正确6、错误7、错误8、正确9、错误10、错误11、正确12、正确13、错误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错误18、正确四、简答题1、(1) 提供公共物品(2)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 消除外部性(4) 促进公平分配(5) 维护市场秩序2、公共产品是指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
(2)受益的非排他性。
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来说,其无法将拒绝付费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而在经济上不可行。
(3)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和妨碍他人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即增加一个人享用该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1)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3、(1)经济增长。
使国民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和发展。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有工作机会。
充分就业不是全部就业,其中包括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目标是指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安全区”内,使通货膨胀既能起到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作用、又能为社会所接受,不对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4)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国际贸易支出和收入相对保持平衡。
4、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非市场缺陷论或政府失败论,是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对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实践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之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反思。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问题。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5)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
5、(1) 在交易对象方面存在的差异。
政府适应于交易与配置“公共物品”资源,而市场适应于交易与配置“私人物品”资源。
(2) 在交易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服从关系在经济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实现资源配置;而市场则是通过平等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自愿交易来实现资源配置。
(3) 在交易目标上存在的差异。
政府是一种基于社会福利目标的“公共选择”;而市场则是一种基于私人利益目标进行的“自主选择”的制度安排6、(1)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
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引发了“搭便车”行为,“搭便车”的存在使得通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2)造成公共物品的利用不足。
对纯公共物品来说,由于其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采取市场供应的办法,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只会造成已经生产出来的公共物品的闲置,造成社会的福利损失。
(3)某些种类的公共物品不适合由市场力量供应。
诸如国防、法律等并不适合由市场力量供应,因为由市场力量供应可能会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的产生,会导致社会不公正。
7、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
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种类:(1)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2)生产性外部性与消费性外部性;(3)直接的外部性与间接的外部性;(4)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8、(1)自然垄断的定义: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情况下,由一个企业生产比由两家或多家企业生产更有效率的情况。
(2)自然垄断的特点:①自然垄断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平均成本总是随产量规模增加而降低。
这样,规模大的企业总是能够在生产成本上比规模小的企业占优势,最终规模最大的企业就可能击败所有对手实现独家垄断。
因此,自然垄断的特点是独家垄断,效益最高。
②自然垄断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沉淀资本”才能开业。
③自然垄断通常多在公用事业部门出现,例如电力、煤气、自来水、铁路、电信等公用事业部门。
9、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稳定物价,抑制经济周期的波动,实现充分就业,进而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高效均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变动财政支出和增减税收的行动。
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0、完全竞争市场:(1)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2)从生产者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有效利用。
(3)从消费者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实现了福利最大化。
垄断市场:(1) 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2) 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11、(1)社会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行政管理支出会不断地扩张,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
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国家管理机关正常行使其职能必需的费用,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机构数目直接决定了行政支出的多少。
(3)财政收支水平。
由于行政管理支出是通过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而形成的,因此,国家财政收入的状况是制约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也就可能越大。
(4)通货膨胀。
行政管理支出与一定时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成正比例关系,通货膨胀水平越高,行政管理支出就会越多。
(5)政策性增支。
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工作人员的正常职务变动等,都会对工资、补贴及各项福利开支等明显增加,相应地也会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
五、论述题1、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必要性:(1)市场力量供应公共物品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供应公共物品。
(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政府供应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
(3)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
2、(1)社会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行政管理支出会不断地扩张,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
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国家管理机关正常行使其职能必需的费用,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机构数目直接决定了行政支出的多少。
(3)财政收支水平。
由于行政管理支出是通过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而形成的,因此,国家财政收入的状况是制约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也就可能越大。
(4)通货膨胀。
行政管理支出与一定时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成正比例关系,通货膨胀水平越高,行政管理支出就会越多。
(5)政策性增支。
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工作人员的正常职务变动等,都会对工资、补贴及各项福利开支等明显增加,相应地也会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
3、(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区别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具有鲜明的直接性;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是间接的。
(2)政策时滞不同①认识时滞基本相同;②行动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短;财政政策时滞长。
③从作用时滞来看,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短;财政政策作用时滞长。
(3)调节力度不同财政政策调节具有直接性,调节力度较强;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是间接的,调节力度较小;4)作用特点不同财政政策的作用侧重于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的作用侧重于调整经济总量。
(5)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六、案例分析题(一)1. 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 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
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