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之比较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
影响下,两大文明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两
种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特性;交流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于《易经》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它是指一种进步的社会状态,与野蛮相对。
而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两种文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并在融合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前进。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东西方文明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东西方文明的特性
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指的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下所呈现的文化也有所不同。
东西方文明亦是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东方文明是陆地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在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本质时,李大钊提出了静动文化论。
认为东方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
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东西方文明风格相异,各有所长。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们的起源密不可分。
东方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依托土地和水源。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安于现状,自给自足,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
而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旁的希腊罗马文明,以大海为依托,具有大海无畏,冒险,征服,勇敢的性格特征。
一静一动,相互映照。
2、东方文明重义轻利,西方文明重利轻义。
东西方关于义和利的不同见解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东方文明具有一种包容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博爱,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讲究和谐,重视道德文化的教育,因此将道德中的义
气二字看得尤为重要。
而且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政府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低下,而重利轻别离正是商人的特征,因此为东方文明所不容。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文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明,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以分析见长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物质生活也随之提升,享乐主义滋生。
而且西方文明以海洋文明著称,商业发达,商人数量众多,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质。
在这种大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西方文明就呈现出了重利轻义的明显特征。
3、东方文明的感性,西方文明的理性。
如果将东方文明比作温柔如水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刚烈如火的男性。
一方代表感性,另一方则代表理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方文明成果一直是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著称,而西方则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称赞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地区,靠近海洋,商业、手工业以及航海业发达,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大多崇尚理性,热衷于对自然的探索和对宇宙的认识。
而东方则以中国为代表,注重人生哲学、伦理哲学。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讲究仁义礼智信,重视伦理纲常,封建道德,缺乏对自然的探索,思考问题也大多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地球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彭树智先生指出:“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文明与交往的互依互存是由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
文明脱离了交往,便会衰亡,交往离开了文明,便会走向野蛮,只有文明交往才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
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和平交流和暴力冲突。
1、和平交流。
东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有着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
如丝绸之路的开通、阿拉伯数字的传入,马可波罗访华等等。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奉命出使西域,开通了由中国到西亚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商品成功的销往国外,而且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
随着丝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输出,养蚕和缫丝技术也很快传播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并与当地的毛织、棉织技术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区域性特色,且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丝织品制造中心。
另一方面,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宗教文化的传人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传入。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教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佛教庙宇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暴力冲突。
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暴力冲突虽然不被人所认同,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
波斯国王向希腊各城邦提出改其民主制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
这次战争以波斯战败,希腊获胜而宣告结束。
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
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
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
并且打破了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以此同时,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除了希波战争以外,还有亚历山大东征,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等等,都在暴力冲突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如何对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以宗教和精神信仰为核心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冲突中凝聚在一起;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文明联合在一起,形成非西方世界同西方世界的对抗局面;谁能洞察这一趋势,因势利导,谁就能在下个世纪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论调使人们注意到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对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我们究竟该抱有何种态度呢?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针对亚非国家的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现在,在对待东西文明差异性的问题上,这一方针同样适用。
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保持文明的多样性。
并在维持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友好交流的方式,相互取长补短,汲取对方文明中的优秀因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各自取得了不同的辉煌的成就,也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不断前进,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东西方文明更要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文明中的营养因素,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百度百科.文明.名词定义/view/124658.htm
(3)余中元:《从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报,第13卷第2期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
(5)李大钊.东西方文明之根本异点.言志季刊,1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