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墨润童心——劳山区实验小学“蓓蕾读书工程”活动汇报古人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我们同样认为,一个学校的素养和品位取决于学校师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蓓蕾读书工程”的开展,毫无疑问地应当成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引领————“一花引来百花香”我们对学生读书的重视和较为重大的改革,其初衷应该发轫于2004年。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2004年9月,我校实施《教师德勤绩能综合评估实施方案》和《学生学业评价实施方案》,对“教学质量”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广义更为科学的界定,明确提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一新的评价项目,其中语文学科把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分朗读、手抄报、三本、古诗文诵读和写作几部分,占到了教师教学质量的20%。
引导教师站在“人本”高度去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05年3月,青岛市“蓓蕾读书工程”正式启动,我校作为劳山区小学首批试点学校,开始了这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
作为实验小学,提升办学品位,突出办学特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而提高师生文化内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多读书。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先后3次召开领导班子会,学习《青岛市“蓓蕾读书工程”实施意见》以及《劳山区“蓓蕾”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005年4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在全校广泛宣传和发动,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靠上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语文教师一手抓的管理局面,任务明确,责任具体。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并把这项活动确立为重要科研课题来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校园文化————“东风夜放花千树”我们的校园不很宽阔,却让人感到整洁舒适、精巧雅致,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挺拔的银杏树下是近百米的文化长廊,图文并茂给人无声的教益;葱郁的竹林里是一群雕像,现代少年和古代圣哲在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婆娑的柳树下竖琴弹奏着和谐的旋律,学生在健身器材上尽情玩耍,“我们一起超越”的大幅宣传画更是给人一种昂扬振奋的力量。
走进教学楼,楼道内、宣传栏、墙壁上处处悬挂书法绘画、习作、剪纸、手抄报和演出剧照。
这些都出自学生之手。
每个班级楼道内都有一块读书展示栏,学生的手抄报、古诗书法、诗配画、写字习作等,一块块展示栏连缀成一幅幅隽永的画面,成为校园一道别致的风景。
这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像教导处主任李玉峰说的那样:“我们的每一面墙壁都让人品味,每一个班级都书香浓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示。
”孩子们自豪的笑容让我们承认,学生是校园的小名人,是校园的小主人,他们是校园文化的积极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王德君校长始终认为,提升办学品位,突出办学特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5年3月“蓓蕾读书工程”在青岛市全面开展,他认识到这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素养,提升办学品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校迅速成立了“建书香校园,创学习型学校”课题组,在开题会上他说:“一个好读书的民族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
让学生多读书,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王校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口号:“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们每天都要读书,就像每天要刷牙,每天要吃饭一样,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
老师们深知这一点。
一个老师在读书随感中写道:“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多少水?得到书籍里挖水,找到源源不断的活水。
”也有老师这样写道:“为什么名家上课,那些引导的话语渲染的话语那么贴切自然,那么睿智生动,那么信手拈来,这不是备课就备出来的,关键是老师要有文化底蕴。
”况且,每周两节的阅读课,每月一次的阅读交流课,老师都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一起辩论,老师们也乐意利用这样的机会“逼”自己去多读书。
读书课、读书节、校园书市———“万紫千红总是春”掌声雷鸣,群情激动。
会议室主席台上六年级三班的学生围坐在老师身边正在进行一堂题为《畅游三国》的读书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曹操是奸雄,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控制住当时的乱局,他才能卓著而且识才善任,奠定了三国统一的基础。
”“都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是智慧的化身,可他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不注意培养人才,以致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任先锋的局面。
”“我觉得当时要不是刘禅这样的无能之人做皇帝,蜀国不会灭亡那么早。
”学生们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无拘无束,从从容容。
老师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一堂读书交流课上得行云流水,轻松自如。
这是全区现场会上展示的一节读书交流课。
为了将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有滋有味,我们确立了四种课型。
第一种是好书推介课。
这需要你先把书读熟读透,要从各方面艺术地推荐给别人。
第二种是读书指导课。
这种课型是分层次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法自学。
第三种是读书交流课,如主题阅读交流、专题阅读交流、古典名著的阅读汇报、美文诵读交流等。
几年来我们进行过“感恩亲情”主题阅读交流、古今送别诗主题交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专题交流、杨红樱小说、曹文轩小说的阅读交流等。
每一次交流,又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读书高潮。
第四种是辩论课。
首先确定辩题,结合社会、生活和班级实际,选择大家最感兴趣最有争议的话题。
然后据学生的意向分正反两组,分头选择和整理材料。
这段时间同组学生的分工协作和提前演练十分重要。
最后是精彩的课堂辩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每次还要评出优秀小辩手。
为促进图书的交流,我们每年开展一次校园书市活动。
两千多学生在操场上自由买卖图书,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场面十分壮观。
校园书市的举办让学生“知识传接力,好书共分享”,“交换图书,交流思想,交往朋友”。
青岛电视台为此做了专题报道。
今年4月,我们又启动了“浸润书香,涵养人生”读书节,本届读书节延续到11月份,将评选出“书香少年”、“书香名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引导师生参与、家校互动,在读书中感悟乐趣,涵养品性,真正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课外的大语文读书活动更是异彩纷呈。
有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进行的活动,如故事会、发布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等;有以学校定学期组织的主题活动,如读书手抄报评选、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读后感写作竞赛等。
各种活动有计划成序列,这样活动就成为“蓓蕾读书工程”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师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逐步得到体验、展现和提高。
日记、文集、校刊————“个个花开淡墨痕”“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我们以“书香”为作文教学的底色,在“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底蕴,以“墨韵”为根基,在“写”中让学生品悟生活,升华情感,释放才气。
我们的学生每周只写一篇日记,可他们对这篇日记的重视不同一般。
他要从自己的日记中精选一篇,找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认真辅导修改,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一个专本上。
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小组四个学生的荣誉。
这个小本就是“循环日记本”。
老师根据学生写作水平,按每四人一小组,学生轮流在循环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
家长或组员要对上一篇日记进行点评,教师每周对每组同学的日记进行或个别或整体的批阅点评。
教师每周将小组积分情况汇总在“循环日记积分榜”内,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
这样各班级在自由写作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打造出“精品工程”,也通过互动点评,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修改、鉴赏的能力。
此外,每个班级还有一个班级文集,什么“紫风铃”“风帆”“月亮湾”“太阳岛”个个富有诗意。
这里面收集的都是学生平时的优秀习作。
学生平时的课堂作文啦、个人作文啦、日记啦,感觉较好就可以由小组推荐给老师,就可能入选文集了。
学生的作文基本是微机打印,再设计出精美的封面,这就是班级自己“出版”的书了!个别学生也依法炮制,自己整理出个人文集来。
在校园里活跃着一群孩子,常参加一些采风采访和写作专题辅导。
他们是我校七彩梦文学社的小记者。
七彩梦文学社成立三年来,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紧贴学生生活的校刊《七彩梦》已发行7期。
每年的教师节、六一节、母亲节以及仲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们都适时组织征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自发捐款13万多元,“情动而辞发”,我们又及时组织“爱的旋律——情系灾区”征文,邮寄到对口支援单位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教育局。
游仙区剑南路小学十分感动,主动提出和我校组成手拉手友谊单位。
我们还组织参加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一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两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20名同学获省级一二等奖,是我省小学组成绩最好的单位。
可以说,文学社引领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大面积提高,也成功营造出一片温馨的精神家园。
文艺创编————“小舟撑出柳阴来”“我的美丽的实验小学,你的每一草,每一木,都记录着我的快乐我的成长,我的美丽的实验小学,你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承载着我的希望,我的梦想。
我的美丽的实验小学,你永远是我心中最圣洁的地方!”元旦联欢会上,毕业班学生深情的诗朗诵,引发了大家的离愁别绪。
知道吗,这首诗歌的作者其实是王校长。
由于在区驻地,我们学校的节庆活动、文艺汇演特别多,许多节目必须依靠自己创编,这也激发了老师们的极大热情。
教导处李玉峰主任创编的情景剧《心愿树下》在全区教师节表彰会上成为主打节目,诗朗诵《沂蒙颂》在全区读书现场会产生广泛影响,其改编的大型课本剧《晏子使楚》已演出了三场,每次都给人新的震撼。
此外,老师们创编的小品《江南偶遇》、三句半《校园书香赞》等多种文艺形式都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文艺素养。
几年来,我校的读书工程一直沿着目标明确有序提高的轨道发展,读书成为老师和学生们的自觉习惯,师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精神面貌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几年来,省、市、区各种媒体对我校的宣传报道有40多次。
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小学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当代小学生》记者站”、“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少年》沂蒙教育基地”,获得“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师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读书活动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品味,是一种境界。
读书,可以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读书,可以为校园构筑一个更纯净的内涵空间;读书,可以构筑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的基石。
“让读书成为习惯”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努力把“蓓蕾读书工程”不断推向深入!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