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是戴明。
2、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三部曲是: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3、美国和日本的国家质量奖分别是美国波多里奇奖日本戴明奖。
4、田口玄一提出的产品设计优化过程的“三次设计法”的三个阶段是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
值为质量标准(公差范围)T与过5、6σ标准所对应的产品过程能力指数CP程能力6σ的比值。
6、质量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传统质量检验阶段现代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国际化。
7、质量成本的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损失)成本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8、写出三种常用的设计质量控制技术:田口方法 QFD FTA故障树、TRIZ(写三种就可)。
9、质量改进的常用工具有很多,请写出四种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因果图。
10、QFD的全称是 Quality FunctionDeployment,中文含义是质量功能展开。
11、质量改进中的5W1H通常是指when where why who、 what how12、常见的计量控制图有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13、质量改进三部曲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的。
二、选择1、在60年代以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起世界各国瞩目的国家是(B)。
A.美国B.日本C.瑞典D.德国2、一线员工自愿组织起来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是 ( A )。
A、QC小组B、班组C、项目小组D、黑带3、标准差σ的大小是说明(A )。
A数据分散程度 B数据大小 C工序能力大小 D检查精度4、鱼骨图的发明者是( B )。
A休哈特 B石川馨 C赤尾洋二 D戴明5、摩托罗拉公司确立的质量改进目标,就是要将百万机会缺陷数降至( D )。
A.233 B.150 C.68 D.3.46、戴明奖是哪一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最高奖 (C)A、美国B、欧洲C、日本D、英国7、频数直方图中长方形的高度表示( B )A数据范围的间隔 B在给定间隔内的数据数 C数据的极差 D组距8、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中“T”指(A)A产品的公差范围B产品的标准差C质量数据分布中心D中心偏移量9、排列图又叫( C )A鱼刺图 B 管理图 C帕雷托图 D矩阵图10、单位缺陷数的英文简写是(A)A DPUB DPOC DOED DPMO11、零缺陷的口号是由费根堡姆提出。
(×)答案:零缺陷之父是克劳士比12、PDCA循环是由戴明提出的。
(√)13、产品设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
(×)14、质量检验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力。
(×)15、使用因果图可以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少数。
(×)16、当B=6σ的时候,如果两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标准T相同,那么这两个生产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相同。
(×)17、当连续8个点落在控制图中心线同一侧,可以确信过程是不稳定的。
(√)18、只有当质量服从正态分布时,产品质量才具有最好的经济性。
(√)19、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L(p)随着批不合格品率p的减小而增大。
(√)20、对生产者而言,第二类错误越小越好。
(×)(答案:对生产者,第一类错误越小越好,第二类错误越大越好,对消费者来说,第一类错误越大越好,第二类错误越小越好三、简答题1、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什么?答: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2、领导作用、原则3:全员参与、原则4 过程方法、原则5、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6、持续改进、原则7 、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原则8、互利的供方关系2、卓越绩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
(2)产品和服务的绩效。
(3)财务和市场的绩效。
(4)运营的绩效。
3、在质量控制中,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变异源主要有哪些?答:质量变异的主要因素是:5M1E:(1)人(MAN):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熟练程度,正确作业和身体素质的差别等。
(2)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3)材料(MATERIAL):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外观质量的差别等。
(4)方法(METHOD):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工艺装备选择的差别等。
(5)测量(MEASURE):测量方法的差别(6)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噪声以及清洁条件的差别等。
4、试述质量成本特征曲线分为几个区域?各自特点是什么?各应采取什么措施使质量成本达到最佳水平?图中把A点处附近的曲线划分为I, II, III 等三个区域,它们分别对应着质量成本各项费用的不同比例。
(1)I区是质量损失成本较大的区域,一般来说,内外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70%,而预防成本不足10%的属于这个区域。
这时,损失成本是影响达到最佳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
因此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强质量预防措施,加强质量检验,以提高质量水平,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这个区域称为质量改进区。
(2)II区是质量成本处于最佳水平的区域。
这时内外损失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而预防成本达总成10%。
如果用户对这种质量水平表示满意,认为已达到要求,而进一步改善质量又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则这时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是维持或控制现有的质量水平,是总成本处于最低点A附近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质量控制区。
(3)III区是鉴定成本较大的区域。
鉴定成本成为影响质量总成本的主要因素。
这时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现有的标准,降低质量标准中过严的部分,减少检验程序和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使质量总成本趋于最低点A,这个区域称为质量至善区或质量过剩区。
5、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答: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生产全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以最经济的办法,生产顾客满意的产品。
特点:“三全一多样”:全员,全过程,全组织、管理方法多样。
6、TQM的核心支柱是什么?TQM:全面质量管理,四大支柱”,即PDCA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7、简述PDCA循环的内容。
答: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工序,也是质量改进的方法,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① P(Plan)——计划。
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质量改进制定计划;② D(DO)——执行。
按预定计划组织实施;③ C(Check)——检查。
通过检查找出偏差;④A(Act)——行动(或处理)。
采取措施纠正改进。
9、试说明提高工序能力的三种途径?答:1. Cp≥1.33 。
当Cp>1.33时表明工序能力充分,这时就需要控制工序的稳定性,以保持工序能力不发生显著变化。
如果认为工序能力过大时,应对标准要求和工艺条件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降低要求,以避免设备精度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修订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 0≤Cp≤1.33。
当工序能力处于1.0~1.33之间时,表明工序能力满足要求,但不充分。
当Cp值很接近1时,则有产生超差的危险,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工序的控制。
3. Cp<1.0。
当工序能力小于1时,表明工序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标准的需要,应采取改进措施,改变工艺条件,修订标准或严格进行全数检查等。
10、什么是质量成本?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答:质量成本是总成本的一部分,为了确保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包括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它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
11、什么是QC小组?答: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12、抽样检验的两类风险?答:(1)第一类错误(虚发警报)。
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但有某点由于偶然原因落在控制限之外,而得出过程失控的结论时所发生的错误。
此类错误将导致对本不存在的问题去寻找原因而增加无谓的费用。
出现这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I类风险,记作α。
将工序正常判定为异常的错误,误报险情,可能给生产方带来损失。
(2)第二类错误(漏发警报)。
过程处于失控,但所产生的点由于偶然原因仍落在控制限之内,而得出过程仍处于受控状态的错误结论。
此时由于未检出不合格品的增加而造成损失。
出现这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II类风险,记作β。
将工序异常判定为正常的错误,贻误时机,可能产生大量不良品的损失。
13、为什么要用6σ衡量过程能力指数?答:(1)过程能力决定于由偶因造成的总变差。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u±3 的范围内,其中u和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参数,也即有99.73%的产品落在上述6 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
故通常用6倍标准差(6 )表示过程能力,(2)6σ控制范围在99.73%,只有0.27%在控制范围以外,这0.27%的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
取6σ的时候,最具有经济性。
因为要去消除正常原因导致的正常波动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4、说明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质价匹配问题。
15、作出质量成本与质量水平的关系曲线。
C为总的质量成本16、散布图的作用是什么?答;散布图是通过分析研究两种因素的数据之间的关系,来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常需要运用散布图来判断各种因素对产品质量特性有无影响及影响程序的大小。
17、二次抽样的判断程序?答:二次抽样方案对批质量的判断允许最多抽两个样本。
在抽样过程中如第一个样本量n1中的不合格(品)数d1不超过第一个接收数Ac1,则判断批接收;若d1 ≥Re1,则不接收该批;如Ac2>d1>Ac1,则继续抽第二个样本n2,其中不合格(品)数为d2,当d1+d2 ≤Ac2时,判断该批产品接收,否则拒收18、绘制实际的抽样特性曲线(OC)并标出两类风险。
19、什么是抽样特性曲线(OC曲线)。
答:当用一个确定的抽检方案对产品批进行检查时,产品批被接收的概率是随产品批的批不合格品率p变化而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这条曲线称为抽样特性曲线,简称为OC曲线。
20、当加大抽样方案的样本量,OC曲线将会怎样变化?对接受概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批量N和合格判定数c不变时,样本量n愈大,OC曲线愈陡;则曲线向下变形,方案加严;(1)保持n固定不变,令c变化,则如果c增大,则曲线向上变化,方案放宽;如果c减小,则曲线向下变形,方案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