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新闻作者:省统计局旅游业作为湖北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应该看到,湖北旅游业还存在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不够、规模发展不足等问题。

如何充分挖掘旅游市场的潜力,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旅游业快速平稳发展,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湖北旅游业基本情况(一)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神秘莫测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传目录”的武当山和明显陵。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楚城遗址10余处,楚文化遗存千余处。

在中国现代史上,湖北是红色革命的热土,大别山下的红安走出了200位将军,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

湖北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

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纪南城;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八七会议”会址;有以编钟为代表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

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湖北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逐年提高。

2008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82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7家;星级饭店585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54家;长江星级游船18艘,其中四、五星级游船12艘。

旅游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传统的“一江两山”精品之旅和“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外,湖北还启动了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推出了“湖北人游湖北”、拓展了“农家乐”“温泉旅游”等大型活动,涌现出产业旅游、科教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娱乐、旅游美食和其它旅游新的业态,以往观光游览独占鳌头的格局被打破,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相互推进,刺激了广大民众的旅游消费需求。

目前,全省已评定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99家,其中5A级2家,4A级42家、3A级55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个。

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18.8万人次,创汇4.4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17亿人次,居全国第10位,实现旅游收入713亿元,居全国第14位。

湖北已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带动作用增强2008年,全省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万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交通、商贸、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春节、“十一”黄金周给旅游有关的行业提供了一个扩大内需增加商机的极好机会。

据统计,2008年春节、“十一”黄金周,全省各景区游人如织,随着景点吸引游客人数的增长,拓宽了商贸服务、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黄金周所在的二月、十月我省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到了49.25、66.05亿元,为全年最高的月份。

2008年我省客运量达9.77亿人,比上年增长16.2%。

二、湖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整体素质看,湖北旅游业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

旅游服务滞后,旅游产品单一,缺乏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一)旅游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分布散、实力弱,使湖北旅游业很难按支柱产业的要求发挥大资本、大运作的作用与效能,形不成规模效应,旅游产业没有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省没有一家旅游板块的上市公司;在全国百强旅行社中,湖北榜上无名;在全国300多家五星级饭店中我省仅占7家。

湖北旅游产业没有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旅游企业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叫得响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精品名牌不多,整体竞争力不强。

而周边省份特别是河南、湖南在旅游发展上已经先行一步,而且举措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使湖北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二)旅游市场深度开发不够1.国内外游客在鄂花费偏低从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的全国排位看,2008年湖北游客数量排位虽比2007年前进了一位,居全国第10位,但国内旅游收入位次排位比2007年后移了一位,居第14位,旅游收入位次比接待人数排位落后4个位次。

从接待国内游客的人均花费看,2008年国内游客人均停留1.92天,在全省17个市州中,游客停留天数最长的恩施州也只有2.41天;全省国内游客人均花费610.92元,人均花费最多的武汉市也只有771.79元,而著名的神农架景区游客的人均花费仅236.28元。

从接待境外游客的人均天花费看,湖北与外省市的差距更大。

2007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313.04美元,居全国第23位,比北京少738.4美元,比上海少585.17美元,比福建少493.76美元,比天津少441.32美元。

2008年我省入境游客人均停留1.87天,人均花费372.66美元,虽然比上年分别提高0.09天和59.62美元,但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7年,湖北旅游总收入为640.8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为4.13亿美元,入境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4.4%(汇率按1:6.85计算),居全国第21位。

入境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的省市有8个,其中广东为24.3%,西藏为19.02%,上海为16.3%,北京为14.9%,福建为14.8%,海南为11.98%,云南为10.5%,黑龙江为10.3%。

2007年湖北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1%,居全国第20位。

全国有6个省市超过3%,其中广东为7.7%,内蒙为4.6%,上海为4.6%,海南为4.5%,西藏为3.4%,福建为3.3%。

3.品牌影响力不够目前全省旅游景区产品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发展的结构不平衡,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产品类型结构局部失调,同质产品的近距离重复现象仍然存在;线路产品往往有名无实,操作性差,很难形成优质品牌,产品品牌不足以有效吸引海内外旅游市场,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观光型旅游经济,无法实现以景点景区为依托,其它旅游要素同时发展的格局(三)产业规模发展不足1.旅游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业态开发不够目前,湖北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单一,大部分景区、景点开发和形成的产品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状态。

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和粗放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

缺乏高水平策划、高起点建设、全方位开发,形不成“大手笔”。

一些具有垄断性的独特资源,由于开发深度不够,配套程度差,缺乏内涵式发展,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旅游收入单一,门票依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

2.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2008年,湖北旅游总收入为744.19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6.94%,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22%,比重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0.37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有14个省市旅游总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10%,湖北居全国第21位。

在中部六省中,湖北旅游总收入落后于河南和湖南居第3位,但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居末位(详情见下表)。

2007年中部省份旅游总收入与GDP对比情况(单位:亿元、%)三、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优先“突破口”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比较直接。

相对于其它消费商品来说,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大到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小到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产品的可生产性比较强,可消费性也相对较强。

旅游消费也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关研究表明,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民航、公路、铁路、商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其中,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公路客运贡献率超过60%,对文化娱乐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或接近40%。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和困难,国家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将使得旅游产业长期受益。

当前返乡农民工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迫切需要旅游业在这些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优先“突破口”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二)抓住机遇,吸引各类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供给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湖北旅游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在旅游旺季,特别是节假日,由于道路不畅,部分景区内人满为患,游客进不去,出不来,对景区环境和资源及游客安全形成较大压力。

加快旅游业发展,必须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在努力改善大的交通环境的同时,重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加强旅游专用公路、旅游区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能力,同时加强景区的水电、卫生、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综合环境。

要抓住机遇,加强省部合作,争取国家更多的旅游投资项目和资金。

要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大型企业资本、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三)整合旅游资源,形成观光、休闲、文化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变。

湖北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旅游综合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以长江三峡和武当山为依托,整合神农架旅游资源,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以红色旅游、温泉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漂流之旅、科教之旅、户外拓展等为主题,加快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步伐,精心打造旅游示范点。

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名镇、旅游景区、旅游文化节目,以及独具荆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

(四)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提高旅游市场推广水平要以完善产品和线路为着力点,以整体旅游形象宣传为核心,以营销渠道建设为途径,全面提高旅游宣传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要策划设计更为广泛深入、形式多样、能准确反映湖北旅游整体形象和市场接受程度高的宣传促销活动。

要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不断提高湖北旅游业宣传推广的实际效果。

应对危机更需要另辟蹊径。

应当鼓励出台乡村旅游、农民工从事旅游业的扶持政策,探索对乡村旅游点和就业培训等直接补贴,从而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与促进乡村发展和统筹城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用好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其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成倍提高乡村旅游市场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