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阴阳五行PPT课件
阴邪(如寒邪、湿邪) 阳邪(如风邪、火邪) 正气又有阴精和阳气
2.分析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阳胜、阴胜 胜——有余、多。 属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盛则阴病 实证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衰——不足、少 属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证阳虚则寒(虚寒) 阴虚则热(虚热)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十
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
睡眠抑制、安静(阴长)
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互为消长的反映。
(五)阴阳的转化
●“转化”的含义 阴阳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其对方转化,从而出现性质的转变。
●中医
“重阳必阴,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例:季节的转换 高热中暑休克转化为四肢厥冷的阴性病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
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四)阴阳的消长 ●“消长”的含义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 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 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
(所胜,所不胜关系)。
相克次序:
克
木土
克
水
克
克
克
火 金木
例: 以木为例
(母)
水
克我
金
所不胜
生
我
我克
木
土
所胜
我
生
火
(子)
●五行的制化胜复
正常情况:制化调节 五行保持动态平衡
反常情况:胜复调节
制化关系,是五行相生和相克关系的结合。
胜复规律: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 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
使胜我者不仅不能克制它,反受其反向克制。 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
不仅不能克制其所胜,反受其所胜欺侮。 木过盛,反侮金
例:木侮金 金不足,木反侮之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同时出现。
以土为例:
克
克
正常时: 木
土
水
(木为土所不胜) (水为土所胜)
反常时: 木
侮 (有余) 乘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
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的 生理状态——平人。
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平衡——生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 人体阴阳失调——病变状态
1.分析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邪气。所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
●五行学说 1、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各
自的特点,抽象地概括其不同的特性,并以 此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生进行“取象比 类”“推演归纳”的五行归类。
2、根据五种物质之间所具有相互资生、 制约的关系,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运动变化 的一般规律。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和分类
●木曰曲直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 木。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
土——培育庄稼,生长万物 土(脾)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
金(肺)
金——顺从、变革、敛降 肺——宣发、肃降、主呼吸
水(肾)
水——滋润、寒凉、下行 肾——主水液代谢,主藏精
2、阐释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及自然的联系。
以肝为例:木系统
木
肝— 胆 — 筋 — 目 — 爪 — 泪 — 怒 — 东方 — 春 — 风 — 生 — 酸 — 青 (表里) (体) (窍) (华) (液) (志) (方) (时)(气)(化) (味)(色)
长而不偏盛 一定限度
消而不偏衰
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平衡)
自然界四时气候
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 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
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 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
由于这种阴阳消长的变迁,万物才有生长收藏 的变化。
白天精力充沛,活动(阳长),
同时消耗体内营养物质(阴消)
以人体生理
活动而言
夜晚精力衰减,活力下降(阳消)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或“阴虚及阳”
导致“阴阳两虚” 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 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中医辨证的总纲领 八纲辨证: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症状、体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病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养生总原则:顺从四时阴阳变化保持人与自然 界的协调统一。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状
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
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的协调平衡— —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的结果, 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状态 下的平衡。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生金——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水生木——肾水以涵养肝木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亢烈
●说明五脏病理 1、发病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2、传变 相生: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相克:相乘、相侮
2.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 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可以转化和无限可 分。
3.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 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
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无形的、兴奋的——阳。
静止的、内守的、 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 —阴。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的。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胜负而失调, 平衡被破坏——自然灾害、人体发生疾病
(二)阴阳的互根 ●“互根”的含义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阴为阳之基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阳为阴之用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 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精气: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
基本上是同一的。有时精是气中精粹部分。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 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 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 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为属 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 促进的关系(母子关系)
相生次序:
木
火土
金
水
木
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每一行中都有母子关系,也都有生我,我生 的关系。
相生的意义: 五行相生,说明事物与事物间具有相互促进 的关系,正是这种促进使事物得到发展
●五行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
自然界
例:
夏季虽热,但阴从阳生,雨水增多 冬日虽寒,但阳从阴生,干燥少雨
(三)阴阳的互藏交感 ●“交感”的含义 又称“交互感应”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也即相互发 生作用的过程。
●“互藏”的含义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 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 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 有属阳的成分。
注意: 相乘与相克虽顺序相同,但意义不一。 相克——正常情况下的制约(生理)
相乘——反常情况下的异常制约(病理)
现常二者混称
●相侮
含义 ※侮:有欺侮之意 ※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 一行 的反克。 相侮的次序:逆五行相克次序
侮
侮
侮
侮
侮
木 土 水火
金
木
引起相侮的原因: 也有“太过”与不及“二方面 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
土
水
乘 (不足)
侮
木
土
水
●母子相及:
及,影响所及之意。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如木行,影响到火行,叫作母及于子;影响到 水行,则叫作子及于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肝)
木——升发、生长、伸展 肝——喜条达舒畅,又喜柔和滋润
火——炎上、温热 火(心)
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 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复气),将 其压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