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2011年6月25日——7月9日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
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
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
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
武汉市因在市郊发掘出盘龙城遗址,建城史推到3000年前。
而盘龙城实体的存在,学界研究华夏民族从中原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走向岭南,就有了一个商朝时期的枢纽。
华夏文化向南传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了。
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有6000年建城史的西安,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太原唐城和尧初都太原的口碑传说文献记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唐尧时期,太原已经有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生产相对先进,文化相当发达,生活相当安定的原始氏族群落。
尧南下河东后留下的族群和太原原有的族群在这个保护着自己的唐城里,繁衍、生息、劳动,发展了经济,创造了文化。
唐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华夏民族文化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在考古发现中,因为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尚无当时的遗物或文字可资鉴证,现在留下的只是传说。
这也是史载。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
在大禹治水之前,泛滥的洪水冲刷,也成汪洋的洪水浸泡。
等到大禹来太原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唐城已荡然无存。
之后,唐城存在的众多史实也就湮没消失于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中,只留下了“尧初都太原,筑唐城”的传说,在执着地向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显示着4500年前后太原曾是“尧都”的信息。
然而,尧的传人没有在大灾难中屈服,他们在禹离开后顽强坚守。
《帝王世纪》载,“禹自安邑都太原。
至傑,徙都安邑。
”指大禹在舜传位后,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太原。
至传说中的夏王朝第16代君主夏傑又将都城从太原迁回安邑。
这就说明,大禹治水离开太原后,当地氏族部落又重建了唐城。
出生于东汉的著名魏晋史学家皇甫谧的这笔记载,虽现在尚无考古学文化支撑,但是至少说明在东汉时就有禹以太原为都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
这些文献记载或口碑传说至少表明一个史实:太原曾是禹的都城,曾是夏的都城。
现在学界比较趋同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但并不能否定太原曾为都城的历史文献记载。
《尚书.禹贡》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人类活动区域及其地理划分的认识。
其成文之年虽有待考据加以确证,但《禹贡》保存下来的远古地理资料是非常珍贵的。
学界认为,这篇57个短句、1193个字的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
《禹贡》中,在写冀州时,有“既修太原”四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在疏通晋南黄河中游河道后,即沿汾水北上太原治水的史实。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大禹在太原治水的传说,和《禹贡》之“既修太原”相佐证,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太原当时已成“汪洋大海”,泛滥多年的洪水是唐城荡然无存的元凶。
《禹贡》用一个“修“字,而且是篇中惟一使用“修”字之处,说明禹在解除河东一带京都洪水之困后,急治汾水的目标之一是要“修”太原。
对唐城湮灭荡然无存而无处可修的现实,作者使用“修”字则是要传达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惋惜和遗憾。
这也可以说是大禹在接舜位后要迁都太原的一个原由。
于是,在太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华夏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惊人的事实:唐城在洪灾中湮灭荡然无存,尧的后裔们又重建了唐城;大禹以之为夏王朝都城后再度湮灭,周朝的晋定公时,赵鞅又新建晋阳城;古晋阳城在宋代的战火中夷为平地,后来又新建太原城。
这一段不凡的史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现。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8000年的历史中,惟有太原才有如此深刻的体现。
其意义难以表述,其价值难以估计。
这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重建这段历史,并非在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据和考古发现之前就要改写太原的建城史。
我们只是要恢复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只是要传达太原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无比深刻的内涵。
2、有唐城,才有唐朝,太原传承着华夏民族之魂。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唐朝和汉朝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是一个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成就都极为辉煌,居于当时世界各国之最的时代。
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之远,中国人因此被其他国家的人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的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而在海外,与华人华侨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也就是“唐人街”。
从这个角度看,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大于汉朝。
然而,没有尧初都太原,筑唐城,也就不会有“唐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定国号为“唐”,并非偶然。
陇山李氏家族起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子孙迁徙各地形成新的房系,因历代军功卓著而成望族。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
封地就在太原。
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遂自称“唐王”。
其所以称“唐”,盖因太原为“唐”。
唐尧西迁太原,筑唐城,太原始有“唐”的名称,可见李氏王朝定国号为“唐”,实谓一脉相承。
正是太原这个城市拥有自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夏商周以来极其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当时争霸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才孕育出了当时李氏家族中两个最富远见卓识和治国之道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已经到了呼唤全盛时期出现的时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历史就会产生创造“全盛时期”的英雄、伟人。
人可以不姓“李”,朝可以不称“唐”,但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人物”和“朝代”必然会出现。
历史选择了李渊、李世民,选择了全盛时期的朝代名“唐”。
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唐初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
足见唐王朝对太原的重视。
倘若当初唐尧在太原不筑唐城,太原也就不会称唐,也就很难拥有世代相传的先进文化积淀,也就很难成就李渊夺取帝位,也就未必有人会定国号为唐,海外华人聚居地的名称也当改写。
唐尧在太原筑城以“唐”名之,固然有取自家名号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尧的眼光。
太原有以其绵延不绝的华夏文化传承脉络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尧筑城初都之后,其地位开始凸显。
夏禹迁都晋阳,说明太原唐城已然重建。
殷商时,太原被称为古国北唐,说明历史文献中有太原曾为夏都的记载。
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又一座新城晋阳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名动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定都晋阳城达72年。
秦统一中国后分36郡,设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设十三州,其中并州治所为晋阳,太原亦由此而简称“并”。
南北朝时东魏和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其地位仅次于首都之下。
隋代,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唐朝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定都于晋阳。
自尧初都太原以降,太原即以“龙城”之誉而显赫于世达3500年左右。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北汉都城太原,统一了全国,遂下令火烧、水灌将晋阳城夷为废墟。
一座历经近1500年的晋阳古城就此湮灭。
三年后,距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太原新城崛起。
之后,宋王朝在此设太原府治。
元代改太原路。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驻跸太原,并予扩建太原,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发展迅速,“晋商执全国牛耳”的影响,使太原在全国省会之中的地位攀升。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的西安,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均建都于此。
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证之丰、之厚、之全、之广,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难以望其项背。
惟有太原与西安有同样悠久的、系统的、清晰的、具有中华民族发展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文化传承。
太原与西安的文化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太原几经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毁灭性的人为灾害彻底湮灭,而又执着地重建至今,在中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中是惟一的,太原建城史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样是惟一的。
太原传承的是华夏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太原(晋源区)自伏羲以来8000年以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在这一个侧面上更深刻、更真实地展示了华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是惟一的,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启迪也是无与伦比的。
这正是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灵魂所在,是建园的精义所在,也是其必将彰显于全国的特色所在。
依据二: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舜、禹)—夏商到周之筑晋阳古城,及至于其后25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晋源区)的传承脉络清晰;黄帝以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更是丰富多彩。
“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以此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形象、从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明。
1、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文化中,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是公认的代表人物。
史载,尧、舜、禹的个人形象较为明确、肯定,而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则比较模糊,当是伏羲族首领、黄帝族(炎帝族)首领的统称。
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