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湖南省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湖南省201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2018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143850人,比2017年增加12964人,6月9日至17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1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

在评卷结束后,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座谈会,对2018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结构与考生得分(一)文综试卷结构题型、分数分布比例:选择题140分,占47%;非选择题160分,占53%。

内容、分数分布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为典型的拼盘模式。

题量:2018年文综试卷共47 题,选择题35题,与2017年相同,非选择题12题,其中必考题7题,选考题5题。

(二)考生得分1.选择题得分表2 2018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表3 2017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文综选择题平均分88.05分,比2017年高13.14分,其中,政治比2017年低1.94分,历史比2017年高8.42分,地理比2017年高6.66分。

2.非选择题得分表4 2018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表5 2017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文综非选择题平均分86.66分,比2017年低0.54分,其中,政治比2017年高2.04分,历史比2017年低0.51分,地理比2017年低2.07分。

3.总得分表6 2018年文综平均分与难度值表7 2017年文综平均分与难度值文综总平均分174.71分,比2017年高12.6分,其中,政治比2017年高0.1分,历史比2017年高7.91分,地理比2017年高4.59分。

二、政治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政治试题评析1.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聚焦素养试题关注的热点,既有重大的时政热点,比如18题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21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9题的修改宪法,也有长效热点,例如40题的农村改革等。

情境材料上贴近生活,例如,快递行业发展状况(14题)、亏损运营慢火车(23题)、马拉松热(38题)等,正是这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易懂有话说。

试题通过热点材料和生活化的情境,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

2018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突出了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

第40题,以小岗村的改革作为背景材料,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第39题,以修改宪法为背景材料,把党领导修宪、广聚民智修宪、依法修宪有机结合起来,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中共的地位、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凸显依法治国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国家观念。

2.注重思维,凸显逻辑,高分难拿2018年的政治试题,注重思维,凸显逻辑思维的考查。

在选择题中,很少有教材的原话,绝大多数选项都是根据材料生成的,这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第13题,考查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从材料来看,该企业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进行联合,不是兼并其他企业的行为,事实逻辑不成立,因此③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确定市场份额增加,利润率提高,事实逻辑也不成立,故④不选,如果离开材料,这道题无法选择。

在主观题中,从材料到设问到答案,都渗透着逻辑思维的考查,主观题的材料主要体现了事实逻辑,例如,第38题的材料,第一段说明经济发展和健身战略掀起马拉松热,第二段材料说明马拉松热又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从而驱动马拉松热,把握了这一事实逻辑,答案就好写了;主观题的设问主要体现了问题逻辑,例如第40题,有三个小问,以农村改革为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设置了为什么和怎么做两类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主观题的答案往往是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的统一,例如,第39题看起来容易得分,实际得分比较低,很多考生没有根据材料写答案,没有弄清事实逻辑,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人大之间,到底是谁修改宪法,很多考生写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而全国大人常委会没有修宪的权力,全国人大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有最高的立法权,这是答题的理论逻辑。

正因为逻辑思维的凸显,击中学生的软肋,学生在看似容易的题中没有拿到高分,可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

3.稳中有变,主干知识,常考常新试卷整体保持稳定。

题量没有变化,选择题12道题,非选择题5小题;从题型看,没有计算题,没有传导题,没有哲学漫画题,没有批驳类主观题,题型常态化;从试题材料看,选择题没有科普材料、没有古诗文,主观题材料容量适中,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主客观题的分值没变,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经济与政治延续了2017年的做法,分开命题,文化与哲学组合在一起。

2018年变化的地方,选择题中文化生活分值增加,由1道选择题增加到2道,哲学有所下降,由4道选择题减少到3道;非选择题中开放性试题比重有所增加,第40题第3问从原来的4分增加到6分;非选择题的设问方式有变化,38题和39题的设问,和2017年比较,没有了问中问的形式,设问指向更加精准。

无论高考命题如何变化,高考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不变的主题。

2018年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经济生活考查了企业的经营(13题)、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38题)等;政治生活考查了政府的相关知识(17题)、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18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9题)等;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题),文化的作用(40题第二问)等;生活与哲学考查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题)、矛盾的观点(22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3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0题第一问)等。

其中,有些主干知识2017年也考了,例如:企业的经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矛盾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2018年继续考查,但考查的情境、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做到了常考常新。

(二)考生答题评析1.得分情况表8 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说明:以上平均分包含零分试卷。

2.失分原因(1)第38题失分原因分析①审题不清,设问明确提出要“运用经济知识”,少数学生从政治、文化、哲学角度回答;设问要求“分析驱动因素”,少数学生大谈影响和意义。

②答案要点不全,漏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点,导致丢分,暴露出学生学科知识不扎实,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③观点和材料脱节,要么答观点不分析,要么只抄材料无观点。

④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清晰,错别字多。

(2)第39题失分原因分析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没有弄清楚,导致知识混淆,例如:专政和专制、人大和人大制、人大和全国人大、人大四种职权等,突出的是人大四种职权混淆,受“表决”二字的影响,很多考生把“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理解为决定权。

②回答问题角度单一,发散思维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只从党的角度回答,尽管写得很好,但只有一个得分点。

③完全抄写材料,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更没有把材料和设问联系起来思考,答非所问,导致丢分。

④一顿乱写,没有逻辑,没有要点化。

(3)40题第一问失分原因分析①原理表述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出现相反的表述: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等。

②只有原理,没有结合材料分析,部分考生简单罗列其他哲学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③缺少对改革作用的分析,有些考生有分析,但不全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④答案生产没有逻辑,结构不严谨,照搬材料,缺少变通。

(4)40题第二问失分原因分析①基本概念不明确,基础知识不牢固,具体表现在:把文化与先进文化混为一谈,文化的双重作用表述不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表述不到位。

②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此题立意点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围绕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进行阐述。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二作答,有部分学生侧重于材料一的分析来作答。

③答案只有对材料语言的罗列没有理论依据来引领,或者只有教材理论观点没有材料论证,没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④部分考生没有回答先进文化对农村改革的作用,只从先进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作答。

(5)40题第三问失分原因分析①主体没扣紧,设问要求从“青年学生”来提建议,部分考生从国家、学校、老师等主体去回答怎么做。

②主题没凸显,建议要围绕“创新”来提,部分考生回答开班会、办黑板报、开辩论赛、办讲座,没体现创新主题,不符合要求。

③思维单一,不能发散,点与点之间没有层次感,同质性表述罗列,不能面面俱到。

总之,非选择题丢分,主要有六个“不”:审题不严谨、知识不扎实、表述不规范、层次不清晰、思维不科学、字迹不工整。

(三)政治教学建议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内化主干知识高考命题,无论内容有多新,形式有多活,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影子,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夯实基础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础。

老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把重点知识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点来掌握,对具体的知识点,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易混淆的知识点,讲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生要全面落实双基,要清楚有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点把握主干知识,能结合具体的事例理解主干知识,把主干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库中知识,做到记得住、写得出、用得了。

2.精选试题,注重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能力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突出选拔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事物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都是通过解题答题过程体现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精选试题,立足真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特别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例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时一般要紧紧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语言规范、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学生要牢牢把握“答案因材料而生,材料为答案而设”,学会从材料中生成答案,把知识学活、用活,把课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训练中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自觉提高四种能力。

3.创设情境,结构化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所谓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