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

n n 2 2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3.1 多次叠加的特性函数
3.2 多次波叠加特性
3.3 观测系统对叠加特性曲线的影响
3.4 选择观测系统的原则和步骤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3.2、多次波叠加特性
由于 令 w ti 2 ai
ti
T
ti
T 式中:i是道集内各叠加道的顺序,ai叫各叠加道参量,则有: P w 1 cos2 a sin2 a i i n i 1 i 1
行,这样做,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共 反射点叠加,而是共中心点叠加。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第四节 多次叠加的频率响应和统计效应
第五节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第六节 绕射波叠加效果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1 动校正
2.2 剩余时差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动校正-正常时差校正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1 动校正
2.2 剩余时差
2.3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动校正规律只适合于它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 t 形式的波,而来自倾斜层的反射波、多次波、绕射波等,仍按一 次水平界面反射波动校公式进行动校正,则道集内各道之波的旅 行时不一定都能校正为共中点的垂直反射时间tom而可能还存在 一个时差。
1 V 4h 2 x 2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2、剩余时差 (1)剩余时差定义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 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om之差叫剩余时差。
t :正常时差
t :剩余时差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多次波剩余时差大小
把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用一次波正常时差作动校正时, (1)对一次波: x2 t - t t t0 2 2t0 v (2)对多次波: x2 1 1 td - t t0 2 2 2t0 vd v (3)多次波各叠加道的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并不等于t0, 与t0有个差值,称之为剩余时差,以 t 表示: x2 1 1 t td t 2 2 2t0 vd v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
海底面
多次波
多次覆盖技术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次波。 经过水平叠加处理后的地震剖面称为水平叠加剖面: (1)用途:构造解释、地震偏移、求取各种地震参数 (2)优点:提高信噪比、压制多次波、压制随机干扰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1.1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2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F (t ) f i (t ) G ( jw) G ( jw) g 0 (iw)[e jw t1 e jw t2 化简得:G ( jw) g 0 ( jw) e jw ti 记:K ( jw) e jw ti 多次叠加相当于一个线性滤波器。K ( jw)就是这个滤波器的特性, 多次叠加对波形的改造作用可以由K ( jw)反映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因子K ( jw)与原来信号的类型和波的到达时间无 关,它只是叠加次数n、频率w和剩余时差 ti的函数。多次叠加 滤波特性K ( jw)是一个复数,它的模K ( w)是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 K ( jw) cos w ti j sin w ti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3)多次波剩余时差参数
x2 1 1 t td t 2 2 2t0 vd v
1 1 1 令 q 2t (V 2 V 2 ) o d
td qx2
q:多次波剩余时差参数 (1)一般,速度随深度增加,Vd<V,td>t,所以 td大多为正, 动校正后表现为校正不足,剩余时差随x的加大而增大。 (2)与炮检距x的平方成正比; (3)与to有关,因为q随to而变,而V、Vd在一定的地区也随to 而变,总的来说是to的函数。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1 动校正
2.2 剩余时差
2.3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x
动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t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动校正后的CDP道集及其叠加结果
(1)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t=t0直线),不存在相位差 (剩余时差),叠加为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一次反射波)。 (2)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是直线),各道间仍有相位 差(存在剩余时差Residual Moveout),叠加为不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变小 (多次波)。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时距曲线
反映界面上一个点 反映一段反射界面
t0是共中心点的垂直时间 t0是激发点的垂直时间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1.1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2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1.2、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1 2 t x 4h12 4h1 x sin v 1 h1 hom x sin 2
3.1 多次叠加的特性函数
3.2 多次波叠加特性
3.3 观测系统对叠加特性曲线的影响
3.4 选择观测系统的原则和步骤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3.1、多次叠加的特性函数
某个波的振动函数是f t(炮检距为 0的道),它的频谱是g jw , 经按一次波动校正后各道的剩余时差是 t1, t2, tn。 f1 ( t ) f (t t1 ) f 2 ( t ) f ( t t2 ) f i (t ) f [t ti ] 进行FT 变换: f1 ( t ) e j t1 g 0 ( jw) f 2 ( t ) e j t2 g 0 ( jw) f i (t ) e j ti g0 ( jw)
1 2 2 t x 4h0 v
h0:共中心点M处界面的法线深度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2)共反射点道集 野外:一点激发多道 接收,得到炮集记录 (CSP,炮号-炮检距)
抽道集(记录重排)
处理:共中心点道集 记录(CMP,共中心点 号-炮检距)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共反射点与共炮点时距曲线比较
前面已学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但有实际意义的是共中心 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多次覆盖方法是在地面布置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源与 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中心点一侧。各接收点上的纪录道 称为共中心点叠加道。 (1) (3)若叠加道共有n道,叫做n次覆盖,n称为覆盖次数。
中心点
中心点
反射点
共反射点叠加
共中心点叠加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1.1、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1)时距曲线
如果以各个接收点与对应 的激发点的距离(称为炮检 距)x为横坐标,以波到达各 共反射点到的传播时间t为纵 坐标,就可以利用x1,x2, x3和t1,t2,t3作出来自共 反射点R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 半支,这种时距曲线称作共 反射点时距曲线。
(3)对于随机干扰,由于其出现带有随机性,共中心点各道叠加时能互相抵消一部 分,因而多次叠加也能使随机干扰相对削弱。
第四章
多次覆盖方法
第一节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第四节 多次叠加的频率响应和统计效应
第五节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第六节 绕射波叠加效果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i 1 i 1 n n
]
K ( w) cos w ti sin w ti i 1 i 1
n n
2
2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从上式可以看出, 对反射波来说, 最理想的情况是它的剩余时差
ti 0,则K ( w) n。表明叠加后反射波增强了n倍。对于其他 ti 0的波来说,K ( w)一定小于n,这样叠加对于干扰波就起
n n 2 2
xi2 1 1 2 因为多次波剩余时差 ti qx 2 i 2t0 Vd V 2 ti qxi2 即 ai T T 对某一频率而言,多次波的叠加参量的变化规律为一上升的 抛物线,其系数为q / T。
第三节 多次叠加特性
qxi2 xi2 q ai 2 x 2 式中x是道间距。 T x T x 2 q 令 a T 称之为单位叠加参量,即当炮检距等于一个道间距时的叠加参量。 又令 这时 则 x K xi i , 即炮检距所相当的道间距数的平方。 x ai aK xi 1 cos2 aK sin 2 aK xi xi n i 1 i 1 表示多次波叠加效应与K xi 和 a 的关系。 P w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上机实验-4
模型厚度h=500m,v=3000m/s。 设炮点坐标为0m,检波点从-2000m~2000m,道间距为20m。 (1)绘制各道正常时差。 (2)修改模型厚度及速度,观测正常时差曲线变化规律。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动校正-正常时差校正
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 Move Out):动校正就是把炮 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经 正常时差校正后,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回声)时间, 以保证在叠加时它们能实现同相叠加,形成反射波能量突出的 叠加道(相当于自激自收的记录道)。
2.3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第二节 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2.1、动校正 (1)正常时差
第一种定义
第二种定义
Normal Movement 第一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χ进行观测得到的 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的反射波旅行时相对于炮点的反 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而引起的时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