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三、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3.1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推崇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古语言“父母在,不远游”,故而聚族而居,代代相传。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如万里长城用来防守游牧文明的进攻的,杜甫曾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这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 作者:
———————————————————————————————— 日期: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3.2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产生因素包括历史地理基础: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的新石器时代向金属(青铜)时代的过渡,航海技术兴起,地域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拥有契约意识基础,希腊克里特迈锡尼人和意大利半岛的工商业者发展培育了西方人的契约意识(账目、收支报表),使得后来西方人都是以商品贸易经济来体现人际关系,而为了弄清楚各自的商品归属需要出现契约,所有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家庭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亲情关系,婚姻也是以契约体现在教堂的婚礼中。
康有为语:“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伊壁鸠鲁语:“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受海洋文明的影响,西方有着严密的分类的科学学科体系。西方“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包括理性精神、客观态度、探求真理、宗教渗透,爱因斯坦曾说:“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有着合理的认识手段,如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实验与实证;注重逻辑推导、抽象思辨;注重观察与经验;注重执著的态度,不迷信权威,采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前人的成果,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反对终极真理。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五、“人文”和“科学”精神
5.1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孔子的“仁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礼乐教化”的道德理性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修己以安人”立德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文精神”发展与人伦社会的思想学说,却忽略了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忽略了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5.2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
4.2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建立起城邦和民主政治体制。城邦制是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楷模,其中克里特岛辉煌的城市和宫殿、雅典卫城和城堡都可称典型。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重点(斯巴达、雅典)。在民主政治体制方面,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和平民力量崛起向世袭贵族挑战引发了政治民主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达到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因为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是男子,妇女、外乡人、奴隶、被释放奴隶不能享有公民权,但是雅典与罗马的民主政治体制对西方文化的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家国与城邦
4.1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家庭为纽带,集血缘承继、婚姻结合、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礼法管制等多功能统一体的社会单元、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个人的家族地位,依照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而定。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家天下”的宗主统治,例如“天下为家”的父系王位继承,“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汉书·高帝集》)。具有“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例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语说:“百善孝为先”。故而中国传统文化重社稷,轻科学,政治统帅一切,官本位体制色彩浓厚。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相关主题